林青

来源:博鳌文创院

时间:2020-11-12

作者:

编辑:林子慧

如何用镜头讲好海南人的故事?如何在电影中充分呈现海南本土文化内容?如何在大环境中讲好小人物的故事?乡村振兴与电影如何结合?

2020博鳌文创周嘉宾:海南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博鳌文创院副院长林青。2020博鳌文创周(11月14-20日)在海南博鳌举办,届时,林青老师将在海南自贸港文旅升级主题论坛上带大家深入带来文旅项目经验分享。

作为一名海南本土的电影人,林青一直在探索如何用镜头讲好海南人的故事,希望用镜头助力乡村插上文化的翅膀,但她想做的却远远不止于镜头里的传播,仅凭电影无法让乡村和村民发生质的改变。于是决定从镜头里走镜头外,深入到大山中,去找寻更多的答案。在探索更广阔的领域中让一个无人问津的小山村得以呈现于大众面前,让村民收入有了新的飞跃。做乡村振兴每个人都有不同方式,林青以电影为图画,以乡创为文字,这就是她写给乡村的情书。

01镜头里 

和大山谈一次不会分手的恋爱 

不同于商业电影的快速制作,海南本土电影发展道路并没有林青想的简单,整体制作周期长,本土文化内容呈现要求高,每一部电影少则3年,长则10年左右,绝非易事。但海南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影视制作提供了“天然的摄影棚”,凝集于这一方热土丰富多样的文化,为电影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料,海南人的淳朴善良、坚韧不拔的品质,给予了林青讲好海南故事的决心,她坚定用自己手中的镜头来记录下这片土地的山水,将海南人最质朴的精神用电影传播至世界。

如何在大环境中讲好小人物的故事?成为了林青拍电影思考的问题。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到人民中去,文化的魂就是要直抵人心,这是林青的答案。然而拍好一部乡村文化题材的电影,并不容易,需要丰富农村生活经验,需要与政府、村民建立良好的关系。没有任何乡村经验林青还是选择走入黎乡,扎根人民,从生活中寻找素材。

早在2013年,为拍摄“海南人的幸福生活系列”影视作品,林青就从镜头里转到了镜头之外,走入大山之中,走进黎族的文化与生活里。因为远离都市,久居深山的黎族人们自成一派,一个乡里只有13户人家,大家都是远亲近邻,相处和睦。初入黎乡,村民在不了解林青的背景下,就直接拿出了家里最好的酒菜招待,席间有一对1962年出生的民间老夫妻歌手让林青至今还印象深刻:吃饭期间两夫妻执意要为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唱歌敬酒助兴,但在唱歌敬酒时却始终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彼此,一直专注与夫妻之间的情感交流,仿佛这一刻只属于他们。一曲结束,他们仍不舍的望着对方,回味着感情的余温,夫妻两人的甜蜜与深情,黎族村民的简单纯粹深深触动了林青:如果你不相信爱情,那就你请就到大山里来。

黎乡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用歌声记录生活,生活的酸甜苦辣和柴米油盐都被唱成了歌,他们心中除了对家的小爱,更有对国的大爱。村民在没有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自发唱起红歌:《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好日子》……一首接着一首,发自内心表达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恩。

大山里的相遇,黎族人们炙热而真诚的感情,一幕幕温馨的画面浮现于林青眼前时,让她下定决心要来黎乡拍一部电影,用电影为黎乡插上文化的翅膀,让更多的人了解黎族文化并爱上黎族文化。15年林青拍摄完成黎族电影《阿婆的槟榔》,这部电影收获了国际国内的多个专业奖项,让黎族文化得以在大荧幕上展现。

电影的走红为黎乡打响了名气,但在林青看来这远远不够,电影只是让外人了解人黎族文化的在地之美,要让村民真正的过上更好的生活需要走出镜头,真正扎根于乡村,所以林青再度来到黎乡——王下乡,希望从编剧、导演的视角,借助文化的力量让它成为现实……

02镜头外

海南“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项目落地

助力乡村振兴

王下乡,有着原始黎族文化、民风民俗和积淀深厚的古人类文化,是海南最早有人类活动的区域,也是全县生态环境保护最好的地区。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难题让资源一直未能得到合理利用。

直到2018年底,根据省委“百镇千村”工作部署要求,昌江县结合林青提出的策划方案高位谋划,以建设“中国第一黎乡”为目标,创新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将王下乡打造成“黎花里”文旅小镇。黎花里名字的由来也颇有深意,黎:黎族定位;花:木棉之乡;三里:花开一度初相识,同游乡间诗画行,花开二度欲相知,共述千年黎乡情,花开三度盼相守,只愿醉在黎歌里。

“黎花里”项目以“深山藏王下,黎花三里寻,一步一里一风情”为主线,策划了“黎花一里·诗里画里·三派村”、“黎花二里·时光里·洪水村”和“黎花三里·酒里歌里·浪论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根据不同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发展基础、文化底蕴等资源和实际情况,每一里都凸显出了浓郁的黎族特色。

王下乡·黎花里创新打造“流动的黎族文化博物馆”更是吸引人的眼球。结合黎族风情,在保留原有旧墙面的基础上,以绘画加文字说明的形式多方面展现黎族人民生活及生产方式,让游客更加全面了解黎族的人文历史。黎家新妇晒衣图、黎女戏水图、老妪织布图、农耕图……移步换景,一景一语,无声地倾述着王下乡黎民的生活的点点滴滴,展现着王下乡村民向往着生活自由、家庭和睦、喜迎丰收的愿景也展示了黎族独特而璀璨的民族文化。

但非遗文化也有非常明显地域特性,这样一种“活”的文化也不禁让林青思考,如何在当下的时代语境中去讲述非遗故事?如何借助当代青年的新思维和创造力,为黎苗文化带来新的诠释?未来,黎苗文化是否可以融入更普世的理念,在脱离原生区域后还能呈现它的影响力?在整个三月三方案时林青将文化的新传播纳入了整体的策划的一环。2019年底海南昌江政府正式结合林青提出的三月三策划方案并联合SMART发起了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而这些问题这些问题,在“逐艺黎苗”三月三非遗文创大赛,得到了更多人的回答。

三个月的时间里来自国内外数百名参赛者们,贴近黎苗传统的生活场景,以设计介入的创新方式、创造性的思维与现代表现手法,为这片土地的传统再生带来别样思考,200+文创、IP和体验类作品,1000+衍生周边方案,150+商业落地计划,从创意设计直接打样落地并作为2020年“中国第一黎乡”王下乡·黎花里五一黄金周旅游推介活动的一部分,集体亮相于昌江王下乡首场非遗文创市集里,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各个年龄段游客的喜爱,不仅可以感受到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开启了王下乡文旅小镇旅游初体验。

03

电影之于乡村,乡村之于电影

回顾从走进黎乡到项目落地的种种,落笔终归是人民和文化。林青认为做乡村振兴要让村民成为主角,真正参与到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让乡村变舞台、村民变服务员、百姓就变演员、田园变市集、特产变文创,让村民成为天然的歌手和演员,还原最真实的乡村本味,真正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去。站在文化的角度,林青认为需要对文化进行一定的包装,打造出属于黎乡的独特的文化品牌。

百姓的文化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将文化的根不断深种,才能做好乡村振兴和帮助村民们发家致富,讲好深山故事,而乡村也可以依托电影,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将黎族的乡情乡风乡俗传播的更远。

将“回得去的故乡”与“唤得起的乡愁”记录在镜头里,用诗意装点乡村,化腐朽为神奇,落地到乡村中,以实际行动帮助村民富裕起来,这也是林青最开始踏入乡村的初心。

黎花里就是她写给乡村最深情的告白。

属于海南的故事,属于黎乡的故事,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