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给我们修好桥铺好路,我们再也不用为出门担心了!”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诺邓镇永安村的杨奶奶,拉着同济大学校长陈杰的手激动地说。
“虽然公路就在江对面,但是因为没有桥,我们到镇上去赶街、办事要绕远,趟着河床走过去,来回要多走两三个小时,一到雨季四五个月出不了山。现在有了新桥,几分钟就到了对面公路上。”你一言,我一语,望着远处刚刚通车的永济新桥,陈杰一行同乡亲们围坐在杨奶奶的屋里唠起了家常,窗外天高云淡,院子里绿油油的青葡萄坠满了架子,门口的石榴树长得正好。
永济新桥开通仪式现场,同济大学校长一行和村民们合影。江平 摄
说起同济大学,云龙县上到耄耋老人、下到童稚小儿几乎无人不知。自2013年以来,根据教育部统一部署,同济大学定点帮扶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在校地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云龙县的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8.1%降至2019年的1.35%。2020年5月16日,云龙县宣布退出贫困县序列。
在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同济大学积极发挥人才智力与学科优势,着力在规划编制、教育扶智、医疗服务、产业支持等方面精准施策,用实际行动在滇西大地上书写脱贫攻坚的“高校样本”。
精准规划 改善公共服务帮到心坎上
云龙县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最西部,地处横断山脉南段“三江并流”纵谷区腹地,总面积4400平方公里,其中98%以上为山地,人们世代生活在高山峡谷之中,曾是集“民族、山区、贫困、偏远”为一体的国家扶贫攻坚重点县。
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省大理州考察时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如何为云龙县规划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城镇化道路?同济大学首先想到了自家的传统强势学科——城乡规划。学校率先选派规划、环境、材料和新农村建设领域的专家赴云龙实地考察,厘清了云龙县扶贫开发过程中面临的现实障碍和瓶颈问题,并与云龙县协商明确了“规划引领、重点突出、整合推进、精准帮扶”的扶贫方针,以城乡规划统筹各项扶贫工作。
2013年7月,同济大学组织开展《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和《云龙县漕涧镇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规划将其县城定位为县域的服务中心,不发展大规模工业,集中打造美丽宜居白族特色小城,以旅游、文化等服务设施建设带动县城周边区域的发展。这种城镇化路径避免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投入,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核心带动地区和民生项目。
同济大学校长一行在西罗坪隧道施工现场。江平 摄
在明晰的规划指引下,校地两方发挥一张蓝图干到底的精神,八年间日拱一卒,以滴水石穿的韧劲改变了昔日云龙县的落后面貌。
云龙县辖下的永安村分布在沘江峡谷两岸,江水阻隔给两岸群众的出行和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不便。2019年陈杰带队考察到此后,决定把解决交通出行、改善基础设施和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帮扶的重点,募集资金260多万元建设永济新桥。今年六月份正式落成通车,这座桥解决了云安旧宅、罗坝山等4个村民小组500人的出行困难。
时隔一年,陈杰再次带队来到永安村,这里的变化有多大?
“去年五月份,我第一次来到永安村,山上全部都是土路,路旁就是悬崖。只能乘坐越野车上山,其他车根本上不了路。我们的车在后面行驶,只能看到前面车扬起漫天尘土,看不见车的影子,路况非常危险。今年我们再次拜访永安村,是乘坐面包车上山的,道路全部硬化。去年老乡们驾着毛驴驼着农产品去赶街,今年我们看到村民院子里停着小汽车……这些都是我们同舟共济、携手相助的有力见证。”陈杰感慨地说。
永济新桥让永安村村民走向了小康生活,而即将贯通的4条高速公路则为云龙县经济社会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没有高等级公路一直是云龙县各项事业尤其是产业发展的瓶颈。《云龙县县城总体规划》从促进城镇布局出发,修正了云南全省高速路网云龙段方案,精心设计了县域高等级公路网。2016年11月,大理—漾濞—兰坪段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将云龙县段包含在内,云龙县实现了高速公路“从0到1”的突破。在同济大学的推动下,云龙县2022年将实现4条高速公路贯通,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彻底改变云龙交通困阻的现状。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看望同济大学附属医院在云龙义诊的医生。江平 摄
六月的云龙县人民医院,一年两次的“同济·云龙医疗周”活动正在如火如荼地举行。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的医师通过手术演示、教学查房、疑难病例讨论、专科义诊等多种形式开展医疗服务。7年来,附属同济医院、东方医院、肺科医院、口腔医院累计选派专家17批次170余人次赴云龙举办医疗帮扶活动,培训当地医生3200余人次,为云龙县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现在到云龙县,可以看到最好的房子就是学校和医院。在同济大学的帮扶下,我们县人民医院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不断提升,从基础较弱的‘差生’变成了排得上号、拿得出手的‘新名片’。从高速公路到教育医疗再到我们的文化场所,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云龙县县委书记段冬梅说。
陈杰校长一行在云龙县人民医院现场听取学校对医院的帮扶情况。江平 摄
产业造血 因地制宜拔穷根
隐匿在云龙县城以北深山里的诺邓,曾经是盐马古道的中心,这片风水宝地拥有“太极锁水”的震撼奇景。近2000年历史的盐井是大自然的馈赠,盐与火腿的完美结合让诺邓火腿因《舌尖上的中国》而名扬四海。除了“千年一味”的诺邓火腿,云龙县的麦地湾梨、云龙茶、诺邓黑猪、云龙矮脚鸡等特色有机产品也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还有核桃、黑木耳、蜂蜜等众多原生态绿色农产品……这些特色农产品只要加以利用和推广,便可蜕变成云龙人民脱贫致富的“金钥匙”。
然而,云龙县高山深谷的地理环境制约了农产品走出大山,走进千家万户的步伐。山鸡肉质鲜嫩,但过高的运输成本让合作社与饲养农户无法承受;大栗树茶浓重醇厚,但推广力度不够难以带动茶农增收致富……为此,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手经济与管理学院,为云龙优化完善产业规划方案,厘清产业发展重点,突出发展高原生态农业,用“互联网+”和品牌推广等方式促进基础产业增值。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在云龙走访贫困户。江平 摄
走进当地龙头企业——云龙县丰农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生产车间,调研团察看了新建的粗粮加工生产线,了解疫情期间农特产品销售情况。2016年起,同济大学以销售扶贫为牵引,在原料加工生产、线上线下销售、后期管理服务各环节开展精准帮扶,推动丰农公司整合带动当地70多家企业、合作社和上千户贫困群众,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上下游贯通,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壮大。2020年,同济大学将继续加大帮扶力度,投入90万元支持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建设,并将于8月组织当地管理干部和农村产业带头人赴同济大学乡村振兴学院(黄岩)开展专项培训。
云龙县因“澜沧江夜覆云雾,晨则渐升如龙”而得名,其奇丽壮阔的高山峡谷风貌令人流连忘返。县内有13个古村落被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其中,诺邓村是滇西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村落之一,有千年白族村的美誉。
2016年,云南省提出三年行动计划发展全域旅游。在利好政策的引领下,同济规划团队编制了《云龙县全域旅游规划》,深挖人文资源价值,重新整合自然资源优势,盘活旅游产业资源。重点打造县城旅游服务中心、天然太极景区和诺邓火腿小镇。同时加快盐马古道国家步道的基础建设和宣传推广,建立特色村庄旅游引导体系。目前诺邓古村、天然太极、虎头山等景区基础设施正逐步建设完善,累计投资达2.29亿元。旅游从业人员大幅增加,年均游客增长30%左右, 2019年全县接待游客126.8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8亿元,同比增长63.5%,占GDP的13.8%,旅游经济呈现出强劲的后发优势。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和云龙县委书记段冬梅为同济梦想教室揭牌。江平 摄
教育扶智 留住乡愁播种梦想
2019年7月18日,一封来自云龙县第一中学的喜报在县里炸开了锅。
“云龙县关坪乡自新村宅后登组的农家学子杨敬笔,历经三年苦读,在沪滇帮扶、国家高校专项计划的助力下,被同济大学工科实验班录取,圆了云龙一中人多年的同济大学梦。”
这个消息给云龙县百姓们带了极大的鼓励和震撼,因为大家对同济大学、同济师生太熟悉了。支教老师、学生夏令营、驻村干部、调研专家……同济人在云龙县用真心换真情,形成了一个响亮的品牌。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先扶志”,“贫困地区完全可能依靠自身的努力、政策、长处、优势在特定领域‘先飞’,以弥补贫困带来的劣势。”2014年和2016年,同济大学先后在云龙县团结中学、长新初级中学设立支教点。6年来,已有30名同济研究生在当地开展支教服务,持续接力,补齐当地师资短板,促进了当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陈杰校长一行与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云龙分团的合影。江平 摄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建设,教育扶贫更应关注文化传承。早在2013年,同济大学学生彭婧,因暑期社会实践第一次来到诺邓古村,在开展村落调研时发现诺邓乡土文化资源丰富,但当地青少年对家乡文化知之甚少、对家乡发展不甚关心。虽然当地教育硬件设施在多方努力下已得到较大改善,但素质类课程,特别是乡土文化教育课程极度匮乏。于是彭婧组建起美丽乡愁公益团队,以乡土文化教育为切入点开展了持续6年的系列教育活动,出版《诺邓乡土文化读本》,并形成可推广复制的操作工具包。在2018年夏天,美丽乡愁公益团队还引导村里22名儿童办了一场《我的未来我的家》线上线下展览,孩子们化身诺邓形象大使为观众讲解家乡文化,吸引了300余名观众到场、线上关注达到6万人。
2019年春天,在千里之外的同济一·二九大楼中,一座梦想教室主基地落成,将服务于向乡村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以教育扶贫推动乡村振兴。第一堂三地互联的梦想课堂从同济发射,走进江西瑞金叶坪中学和云南云龙团结中学,同步开展授课。梦想课堂融合乡村基础教育与当地特色文化,开展“寻乡”“知乡”“守乡”三个阶段课程,通过问题导向式课程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为孩子讲述乡村故事,陪伴孩子做乡村守望者。一年来,梦想课堂开展授课百余场,覆盖学生5000余人次。
同济大学党委书记方守恩在云龙团结中学梦想教室和学生交流。江平 摄
教育精准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的核心举措。2020年,同济将继续为云龙一中建设2间智慧教室,让网络技术走进课堂,开启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使云龙学子得到更优质的教育。
一间间梦想教室在云龙县中小学落成、投入使用,一门门带有同济烙印和同济温度的特色梦想课程,跨越千里,传输到当地中小学生眼前。云龙孩子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长大了要到同济去上学。同济大学不但让孩子们有了可供追逐的梦想,更为云龙县注入了脱贫攻坚的内生力量。
“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目前,我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教育脱贫攻坚也到了最后冲刺时刻,高校正在扶贫与扶智的过程中,用实际行动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今 日 要 闻
MORE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