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涯海角游览区,来参观的全国各地游客络绎不绝;在海棠湾、亚龙湾、三亚湾的星级酒店和特色民宿,满房的喜讯不断传来;在游艇码头,一批又一批游客搭乘游艇出海,感受一把乘风破浪的惊险与刺激;在亚特兰蒂斯C秀演出现场,观众们沉浸在光影电交汇的精彩演出中。
三亚旅游资源丰富,是很多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目的地。如何做大做强旅游和文化产业,三亚已经探索多年。回眸“十三五”,三亚文旅产业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调结构、增后劲,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越走越稳,一个多点突破、纵深推进、蹄疾步稳的良好局面正逐步呈现出来。
在三亚附近海域,大量游艇载着游客出海游玩。海南日报记者封烁摄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旅游产品体系进一步丰富
如今,游客发现在三亚能体验的项目越来越多,越来越个性化。
走,到马岭社区,穿梭于蓝白相间的民房间,感受“小圣托里尼”的浪漫风情;来,到后海渔村,在层层激起的海浪中,体验驰骋浪尖的刺激;去,到博后村,入住在风格迥异的民宿里,享受小清新的居住环境。
“十三五”时期,三亚旅游业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标,努力从“高速”向“高质”转型发展。过去的五年,“新业态”“新产品”成为三亚旅游发展的高频词汇,原本以观光为主的旅游产品结构,正加快向观光休闲度假等多业态融合的复合型产品结构转变,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空间也在持续拓展。
选择一家心仪已久的酒店,游泳、拍照、品尝美食、参加亲子活动……待上两三天都不会觉得烦闷。如今越来越多的游客,会为一家酒店来到鹿城。“这次再来三亚,主要是带孩子体验亚特兰蒂斯酒店,在这里不仅住得舒心,还能吃得开心、玩得开心。”北京游客王雪说。
走进一个尽显黎族、苗族风情的乡村,骑行、徒步、露营、做手工、品尝农家饭,让身体回归于自然,享受心灵的宁静。在三亚中廖村、大茅远洋生态村、博后村、梅联社区,游客的身影越来越多,带来人气的同时也帮助村民增收。
搭乘一艘酷炫的游艇,乘风破浪出海去,垂钓、摩托艇、香蕉船、水上飞龙……玩法多样的海上项目令人应接不暇。如今,游艇出海、直升机观光成为三亚热门的旅游产品,吸引游客纷至沓来。
来到海棠湾畔的三亚国际免税城,人潮涌动,展柜、收银台、门店前排起长长的队伍。得益于离岛免税政策的“加码”,免税购物成为越来越多人来海南旅游的理由。三亚不断优化免税购物服务,通过增加人手、售货点,加强监管等措施,让游客买得开心、放心。
12月3日,三亚市旅游推广局发布了“三亚新青年奇趣岛”推广主题,以“线上+线下”方式打造五大主题玩法,从而吸引更多年轻游客赴三亚旅游。今年,三亚市旅游推广局成立。半年多来,该局针对三亚客群,整合旅游产品全渠道资源,展开了一系列营销活动,全面提升三亚旅游新形象,促进拉动旅游消费。
围绕实现高质量发展,三亚全域旅游、乡村旅游、度假休闲游加快发展,邮轮游艇游、免税购物游、研学旅游等业态不断丰富。“‘十三五’期间,三亚旅游和文化行业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主体创新等多方面创新为引领,旅游业呈现出增长强劲、质效提升的良好态势。”三亚市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局有关负责人说。
“十三五”期间,三亚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逐年攀升,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647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54亿元;2017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18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06.2亿元;201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242.6万人次(含一日游人数),实现旅游总收入514.7亿元;2019年,全市接待过夜游客2396.3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33.19亿元。
游客在三亚蜈支洲岛旅游区体验水上项目。海南日报记者武威摄
打造安全放心旅游环境 迈向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
出租车接客有序、明码标价不宰客、景区整洁秩序好……今年“十一”假期,广东游客陈曦来三亚度假,这里给她留下了良好的印象。陈曦的感受,也是越来越多游客的切身体会。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三亚接待游客72.92万人次,同口径比增长12.69%;旅游总收入40.19亿元,同口径增长39.33%。疫情之下,这样的数据令人振奋。
“十三五”时期,是三亚加快旅游强市建设的关键时期。5年来,三亚着力培育旅游支柱性产业,不断提升旅游国际化水平,从严治旅打造安全、放心的旅游市场环境,推动“大旅游”产业纵深发展,以自信姿态阔步迈向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
2017年,三亚进一步明确“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的行动目标,制定《三亚市建设世界级滨海旅游城市行动方案》,聚焦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旅游产业提升、“十镇百村”建设等十大行动,通过扩大机场航班容量和落实第五航权开放政策,提升国际通达性和航空保障能力等一系列务实举措,进一步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和国际化水平。
国际营销、国际航班、国际邮轮接踵而来,三亚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多举措加快国际旅游目的地建设,逐步形成“4小时、8小时、12小时”国际航程旅游圈,入境旅游吸引力倍增。2019年,入境过夜游客90.63万人次,同比增长26.6%,旅游外汇收入81075万美元,增长39.3%。
三亚市民在生活中发现,全域旅游英语角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口说英语;不少旅游从业人员、城市服务人员、公务员也开始重视外语能力培养,积极适应国际化语言环境;亚特兰蒂斯酒店等精品项目相继亮相,一批优质旅游项目的落地,提升了三亚旅游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益……
让游客玩得舒心,三亚也做了许多努力。该市聚焦市民游客关心的旅游热点、难点及痛点问题,借助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创新打造三亚放心游消费市场监管平台,实现旅游消费数据的实时采集和联网监管,为游客提供旅游出行中的消费诚信保障,也为全国旅游市场监管提供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针对旅游市场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三亚以旅游商户的诚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为依托,创新模式打造三亚放心游消费市场监管平台,自动采集消费经营行为和行政信息等数据。”三亚市旅文局相关负责人说,该平台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连接起政府、商户、消费者,实时收集旅游消费场所涉及的电子秤、收银机、电子点单等前端交易系统数据,让消费信息可追溯、可留痕,便于对海量消费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实现旅游市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全覆盖。
“旅游+”推动区域发展和百姓增收
2018年,三亚国际音乐节首次举办,就引发强烈的市场反响,吸引了20余万名观众参与其中,主会场设置地——海棠湾区域酒店客房入住率接近100%,旅游需求十分旺盛,“文化+旅游”产业加速发展。
“三亚积极补齐发展短板,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活动,唤醒这座城市的娱乐激情,吸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感受三亚之美,同时带动了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转型。”三亚市旅文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白天看风景,晚上睡大觉。”以前,不少人这样形容三亚旅游的单调。现在,游客不仅可以领略三亚的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各种文化大餐。“十三五”期间,三亚敢为人先,创新思路,深度挖掘本土文化,大胆引进国际文化,推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给传统旅游业注入文化灵魂,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
《三亚千古情》、秀都魔幻秀、亚特兰蒂斯C秀、红色娘子军大型沉浸式实景演艺、海昌梦幻不夜城的表演……如今的三亚,文化演出丰富多样。如果游客在年头岁尾来三亚,还能赶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在沙滩上看各种世界级大片,去三亚国际电音节现场,感受最顶级DJ的演出。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三亚文化产业企业数量突破3000家。
已经成功举办4届的三亚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成为三亚文化旅游大品牌之一。其中,2019第四届三亚国际文博会共吸引近40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企业参展,展出近3万种展品,涵盖9大主题展区、16大分会场、“夜间文博会”等新潮活动,签约项目累计金额16.5亿元,观展游客近15万人次,现场成交近4000万元。
三亚发展“大旅游”产业逐渐惠及周边市县,有力助推了我省创建全域旅游示范省。“去年,三亚、陵水、保亭和乐东四市县首次‘抱团’营销,共同推介琼南地区丰富旅游资源,‘大三亚’的品牌越来越响亮了。”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大三亚”旅游经济圈的“三陵乐保”四市县还建立起了常态化合作管理制度,重点从旅游形象打造、旅游线路和产品开发、旅游营销推广等方面推进一体化发展,海洋、森林、民俗等旅游资源实现共享、互补。
为了让旅游给人民带来更大福利,三亚将乡村旅游写入“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重点发展特色村寨型、休闲度假型、生态村落型等三类19个乡村旅游项目,让旅游成为带领人民增收致富的火车头。
5年里,三亚大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充分挖掘优质生态潜力,力争“从城市到农村,每一个村庄、每一栋建筑都成为风景的一部分”,以乡村为点铺开全域旅游建设。同时,三亚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绿色发展,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卓有成效地开展“创文巩卫”等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今 日 要 闻
MORE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