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条“医嘱”教您打好“保胃战”

来源:海医二院

时间:2022-02-17

作者:

编辑:

春节,是一年中最喜庆、最热闹、假期最长的佳节。节期,一些人难免放纵,美酒佳肴,想吃就吃,打游戏、追剧,想玩就玩,熬夜熬出熊猫眼……一阵狂欢过后,肠胃不堪重负,难免闹脾气。

这几天,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门诊就有大量市民因为胃痛、胃胀前来就诊。消化内科刘正金副主任医师说,其实这些症状都是假期饮食不规律、饮酒、睡眠差和熬夜娱乐等,导致了胃炎的发生。慢性胃炎、胃溃疡其实都是胃黏膜损伤,只要黏膜受损,就会出现相关症状及疾病。

国人的饮食习惯,导致人群中有胃炎症状的比例特别高,而这些症状的发生又常常在节假日达到高峰。为了让中国民众能对胃病的发生有进一步认识,进一步规范与指导饮食,2021年12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激素与黏膜屏障学组正式发布《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作为国内第一部关于胃肠道黏膜保护的专家共识,为胃肠道黏膜的保护提供了最新的强力依据。民众可以根据指南合理安排自己的膳食,做好保胃战。

有哪些因素会造成胃粘膜负担,导致胃炎发生呢?今天,刘正金副主任医师就来告诉我们。

1.不良饮食习惯

《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提到,长期饮浓茶、烈酒、咖啡,或食用过热、过冷或过于粗糙的食物,均可破坏黏膜屏障,造成胃肠道黏膜反复损伤和炎症。烟草中的尼古丁也可影响胃黏的血液循环。

“饮食不规律肯定更会影响肠胃功能,胃需要休息,总被迫持续工作消化食物,时间久了容易出问题。”酒精也会损伤黏膜,中青年大量饮酒后做胃镜会看到胃黏膜的明显损伤;另外,腌制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对黏膜也存在化学损伤,甚至可能会导致一些肿瘤的发生。此外,辛辣饮食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但存在一定耐受性,与各地长期饮食习惯有关。如果从来不吃辣的人一次大量我们在涉及42家医院关于糜烂性胃炎的调查中同样发现摄入辣椒制品,也会产生黏膜损伤。那在胃部症状发生的人群中,饮食因素影响占比达30%-40%。

2.不良情绪

不良情绪同样会对黏膜造成影响,抑郁、焦虑状态都会通过脑肠的互动机制对胃肠道造成影响,影响黏膜的屏障和防护,导致相关损伤。权威机构的调查研究显示:在有胃部症状的人群中,焦虑、紧张、睡眠差的情况占比与饮食因素相当,也高达30%-40%。

3.长期使用药物

现如今步入老龄化社会,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关节疾病困扰着不少中老年人,在长期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非甾体类止疼药等过程中,不仅对胃黏膜会造成损失,同样也会引起小肠、大肠黏膜糜烂、溃疡等损伤。

4.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胃肠黏膜,时间长后会有慢性胃炎症状,部分人群会进一步出现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且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有70-95%的原因是因感染幽门螺杆菌所致。如进一步发展,也有发生胃癌的可能性。

所以,胃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治疗过程,注重维护整个胃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并获得更全面规范的治疗。规范的治疗才能快速使胃粘膜完整性恢复,症状得到缓解。

在此,刘正金提出以下建议:

1.科学使用黏膜保护剂

几乎每个人都有肠胃不舒服的时候。如果偶尔吃得不合适、胃有些不舒服,可以尝试使用黏膜保护剂,第一是安全,副作用少,第二是起效比较快。不仅可以中和胃酸,还具有修复黏膜损伤的作用。黏膜保护剂到药店即可购买,外源性的黏膜保护剂服下即可在胃表面形成保护膜,当即起效。像经典的铝碳酸镁类,中和胃酸但不影响胃酸的分泌,同时形成的保护膜可以避免进一步的伤害,也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但是如果服用后症状还没有好转,就需要到医院就诊。

2.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胃肠道黏膜本身有较强的修复功能,15天作用就可更新一次。李景南教授介绍,轻微的黏膜损伤自身即可修复,但需要注意改善饮食习惯,同时要保证好的心态、控制好情绪。

胃和肠道黏膜损伤这类消化道损伤,虽然看不见,但口腔溃疡大家都得过,这也是黏膜损伤。口腔溃疡时怎么饮食?肯定吃得清淡、避免刺激、细嚼慢咽,同样肠胃黏膜存在损伤,饮食也要清淡和细嚼慢咽,要利于消化和吸收。

3.遵医嘱根除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也会对胃肠道黏膜造成损伤,甚至导致溃疡、糜烂,但是否需要彻底根除则需结合个人情况而定,《第六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指出,存在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情况,强烈建议根除。成年人如果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也建议进行根除,幽门螺杆菌一般感染有家庭间交叉感染的特点,根除幽门螺杆菌也建议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检查与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