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文学会(加拿大)主办的《文化中国》2021年第3期刊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李公羽论文《“庐山烟雨浙江潮”并非苏轼作品》,全文1.6万字。
图为《文化中国》2021年第3期封面
文章指出:苏东坡一生,五次经过庐山,其中元丰七年(1084)五月由贬所黄州量移汝州途中初入庐山,时间较长,作品较多。东坡所作正面描写或间接述及庐山内容诗文数十篇。近年来,网络媒体、中小学课外阅读、佛禅学界,甚至央视讲坛等,大量传播苏轼《观潮》诗(亦名《庐山烟雨》、《庐山烟雨浙江潮》或《瀑布亭》)。此诗并非苏轼作品。
此诗流传较为普遍的版本全文如下:
庐山烟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原来无别事,
庐山烟雨浙江潮。
其中第三句,至少还有以下多种版本:
到得原来别无事,
到得原来无别事,
到得还来别无事,
到得从来无一事,
从来到得别无事。
近年转引、解读此诗者,介绍写作背景时一般有如下三种情况:第一,认为这是苏东坡最后一首诗,临终之时给小儿子苏过手书的一道偈子。第二,认为苏东坡北归途中为苏过作此诗,苏东坡结束长期流放的生活,从一个踌躇满志、一心从政报国的慷慨之士,变成一个从容面对生活、参透禅机的风烛老人。第三,认为苏东坡闻知苏过将任中山府通判写成此诗,为之送行。苏过曾权中山府通判,时间是宣和五年(1123)夏,其时苏东坡已经终老22年。
此诗意境内涵与艺术技巧的确非同凡响,但在史料文献中并无出处。近年各类解读、引申层出不穷。然而大量传播,特别是著名网站、各类自媒体摘转频繁,全部文稿不见出处,牵强附会,相互转引,以讹传讹。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大量查考古籍史料、东坡文献,与常州、九江、徐州、海南等相关东坡遗址地专家学者详细研判,逐一查考引用此诗的多种版本,并反复核查东坡佛禅作品、东坡终老常州时史记与作品、《东坡七集》《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苏轼诗集》等权威史料,认定此诗非东坡所作。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全宋诗》72册,第14册中收入东坡诗作49卷,与庐山有关诗作有《游庐山次韵章传道》《初入庐山三首》《庐山二胜》《赠东林总长老》《题西林壁》《登庐山》,并无此诗。
特别是专门汇集东坡佛禅诗文最为经典的《东坡禅喜集》,亦无此诗。近年所有引用此诗者均无准确出处,有些学术文章引用时,所注明的“出处”,均为现当代新著,追根溯源,并无实据。
此诗或可为苏东坡当年与佛印禅师互吟唱和,但东坡历来不认己作,故各集不收。
图为《文化中国》所刊中国苏轼研究学会李公羽文章首页
李公羽认为:在传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东坡文化得到空前广泛的关注与认知。不同场合、不同层次、不同目的、不同形式,大量引用和解读苏轼诗词也是一个十分喜人的文化现象。然而文化传承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以讹传讹。特别是在中小学生教材、辅导读物中引用古典诗文名作,更须严谨准确,出处清晰。
附全文:
李公羽《“庐山烟雨浙江潮”并非苏轼作品》(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d7fc20102yzjq.html
李公羽:《“庐山烟雨浙江潮”并非苏轼作品》(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d7fc20102yzk3.html
今 日 要 闻
MORE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