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公羽:《为什么主张以公元纪年纪念古人?》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8-24

作者:

编辑:柯佳旭

纪念古人,怀念先贤,是一种情怀,更是一种文化。然而,由于古代有多种历法,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存在使用哪种历法纪念古人的问题。一般来说,只要有史料可考,使用哪种历法都是可以的。民间或个体使用哪种历法纪念古人,也并无法规约束。只要愿意,仍然使用旧历纪念古人,当然不错。

国家采用公元纪年,重大纪念活动均以公元纪年为准

我国早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有了自己的历法。从黄帝纪年开始,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使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把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分别组合起来,每60年为一个周期。至今(2019年)是中国传统历法开元4716年。

西方历法主要有两部:一种是罗马共和国独裁官儒略·凯撒(即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采纳数学家兼天文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起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儒略历(Julian calendar)。另一为“格里历”,原称基督纪元,又称西历或西元,是由意大利医生兼哲学家Aloysius Lilius对儒略历加以改革而设计的一种历法,产生于6世纪,公元532年,教会使用了这一纪年法。1582年,时任罗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批准颁行,所以亦称“格里高利历”。这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作为开始的一种纪年方式,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后世为减少宗教冲突,减少非基督徒的抵制,更好地推广统一历法,故改称为“公元纪年”(Common Era,缩写为C.E.);公元元年之前,称为“公元前”(Before the Common Era,缩写为 B.C.E.)。这种历法虽然以宗教原因为出发点,但为人类文明社会提供了更为准确可靠的日历系统,公务以及民用均有了统一的纪年标准。经过数百年的比较,格里历慢慢被更多国家所采用。8世纪以后开始被西欧基督教国家应用,11~14世纪,西元的概念逐步普及。德国从1700年起正式采用,俄国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的第二年,宣布由儒略历改用格里历纪年。中华民国政府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第二年,1912年1月2日,孙中山发布《改历改元通电》,将黄帝纪元4609年11月13日定为民国元年元旦,与农历并用。在纪年方面,民国政府选择了多国采用占有主流地位的格里历,与民国纪年法并行,取代了传统使用的中国历法农历(即时宪历),不再以黄帝纪年为元年。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通过四项决议,其中第二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西元。”但是,我国并没有废除农历,现今的中国传统节日还是以农历为准。

与此同步,尽管史料清楚地记载了古人的旧历诞辰日期,然而官方的、正式的纪念活动,自民国以来,越来越多地采用公元纪年;中国共产党内的,建国之后政府系列举办的重大纪念活动,则均以公元纪年为准。

孔子诞辰纪念日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孔子的诞辰日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仍有争议。史载:孔子诞辰日为鲁襄公二十二年夏正八月二十七,即鲁襄公二十二年十月庚子日(周正)。民国之前,祭孔活动多以民间接受程度较高的《谷梁传》所记载的孔子诞辰日期为准,即“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西学东渐,学界主张以西历推算。如按儒略历推算,孔子诞辰为公元前551年10月4日;按“格里高利历”推算,则为公元前551年9月28日。1939年民国政府教育部曾确定孔子诞辰日八月二十七日为“教师节”,后来按格里历换算,确认孔子诞辰日为9月28日。1952年起,台湾地区以孔子诞辰日9月28日作为“教师节”,不再以“农历八月二十七日”作为纪念日。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当日播发了讲话全文。

2014年9月24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

2017年9月28日上午,山东省曲阜市举行纪念孔子诞辰2568年祭孔大典。

苏轼的诞辰纪念日是1037年1月8日

苏轼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并无争议。但自从国家采用公元纪年之后,就有了不同说法。如:

1.《中国世情小品大系》长江文艺出版社:“宋仁宗景佑二年(1036)夏历十二月十九日”。“景佑二年”,应为“景祐三年”。

2.《中国历代文学名家成才故事》写道:苏轼仕途多舛,文艺全才。他“出生于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一月八日的眉州眉山”(金盾出版社(北京)2014年10月第1版第265页)。这是明显错误的。大概是查到公元1037年是仁宗景祐四年所至。其实,东坡生在景祐三年(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换算为公元纪年是1037年1月8日,但不能按1037年再换算为“景祐四年”。

3.《人民日报海外版》《跟着苏东坡去旅行》(2014年8月1日第8版):“1036年12月19日,在西南蜀地的眉山县城诞生了中国‘千古第一文人’苏东坡。”想必是原作者用汉字书写的“十二月十九日”,被不明就里的责任编辑硬生生改成阿拉伯数字了。

4.海南出版社版林语堂著《苏东坡》:“景佑3年(1036)苏东坡出世(12月19日)”。“佑”应为“祐”,“12月19日”最好仍用汉字,并注明“农历”。

5.《辞海》1979年版、1999年版,均为:“苏轼(1037——1101)”。这应是正确的,只是不精确。

在学术界,对于苏轼诞辰日,其实是比较清晰准确的。有代表性的一个例证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终身教授、原系主任、著名作家与文艺理论家徐中玉先生,在为长期研究东坡文化,并曾在海南儋县(现儋州市)工作长达18年的东坡文化研究学者朱玉书著《苏东坡在海南岛》一书所作的序言,开篇首句即:“谈到苏轼(1037-1100年,号东坡,四川眉山人)……”

宋仁宗景祐三年(丙子,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这一天对应的公元纪年为1037年1月8日,最早是台湾学者考证,后由多方采用大量历法著作包括《中国历史纪年表》等,反复确认的。由于中国按干支纪年,它以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习惯上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个干支纪年的起始。因此,1037年1月8日,农历十二月十九日,仍然是在丙子年内,再过11天,才是丙子年与丁丑年的交界,完全没有改变东坡诞生于丙子年的事实。

公元纪年纪念古人,根据现在国家重大纪念活动的多种先例,即按当年的公元年月日,在现在的公元年月日对应,与其中多少闰月闰年并无关系。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都不在旧历八月二十七日纪念孔子,而在公历9月28日纪念孔子,即是一个实例,尽管已经过了2500多年。

海南省新闻界书画家协会经反复考察、论证,决定于2017年1月8日举办“纪念苏东坡诞辰980周年暨登陆海南920周年”座谈会暨“永远的苏东坡”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中央驻琼和省内各主流媒体大量报道,进一步确认了这一天举办纪念诞辰活动是合适的。《光明日报》2017年8月3日第2版【文化评析】栏目发表李公羽文章《苏轼的魅力也是传统文化的魅力》,开篇指出:“今年是苏轼诞辰980周年……作为一位宋朝文人,竟然能在身后近千年的历史中收获持续不断的关注,直至今天依然热度不减,也是一个颇为有趣的文化现象。”此文随后由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宣部文明网、文化部、全国政协、中国文联等官网转发。2017年,海南省举办的“纪念苏东坡诞辰980周年暨登陆海南920周年”书法作品全国巡展,走进包括台湾在内的全国十多个地市(州),各地政界、学界与新闻、书法等方面,好评如潮,没有任何人提出东坡诞辰不是1037年。

2017年1月8日,海南省新闻界书画家协会主办“纪念苏东坡诞辰980周年暨登陆海南920周年”专题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 

确认东坡诞辰于1037年,并不意味着否认或改变东坡的诞辰日是1036年农历十二月十九日。以农历十二月十九日来纪念东坡,无疑是正确的;但正式的、官方的纪念活动,还是以公元纪年为宜。

苏轼终老纪念日为8月24日

孔凡礼《苏轼年谱》卷四十载:“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辛巳”,七月,“丁亥(二十八日),卒。卒前思弟辙。诸子、维琳、钱世雄在侧。遗言葬汝州。”1101年农历七月二十八日,按公元纪年则为8月24日。

《常州日报》2021年8月24日报道(常州市人民政府官网“常州新闻”同日转载):8月22日,为纪念苏东坡在常州逝世920周年,由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发起的专题座谈会在常州市前后北岸文化街区举行。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长赵世平,与副会长、理事、特邀嘉宾等参加了座谈会。

2021年8月22日,常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举办专题座谈会纪念苏东坡在常州逝世920周年 

作为东坡终老地的常州官方,没有以农历七月二十八日作为纪念日,而采用公元纪年,安排在公历8月22日举办纪念活动,是符合官方正式活动规则的。当然,如果在农历七月二十八日(2021年此日是公历9月4日)组织东坡终老的纪念活动,同样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