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丨马良:《南海意象》的印象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1-06-22

作者:马良

编辑:柯佳旭

感谢海南大学曹量老师的邀请,昨晚听了海大交响乐团交响组曲《南海意象》的首演,特别是我国著名指挥家卞祖善先生的精彩演绎,激情洋溢,向卞老致敬!

接触赵晓辰博士的作品,是听他的《海南风格钢琴曲集》。这部作品体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在我看来,不光值得海南音乐界关注,也应引起海南文艺界的重视,因为它触及了海南文艺的方向性问题。

首先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作曲家对海南多元音乐文化元素田野工作的功力,所谓“采风”,诸如黎族歌谣、儋州调声、儋州山歌、哩哩美渔歌、疍家咸水谣、海南八音、琼剧等等,几乎尽收;但赵晓辰远远不止于种类上的繁多,也不像许多艺术家仅限于地方文化形态上的迷恋,赵晓辰对海南地域文化精神有着独特的领悟,也可谓之“提炼”功夫,像同样是水上“民族”,哩哩美渔歌的深情妩媚与疍家咸水谣的深沉咸涩,疍家群体和临高渔民经历不一样,曲调的情感基调肯定也不一样,这一点他捕捉到了;而“盅盘舞”里的海南八音凸显出海南乡镇汉人休闲、喜乐、诙谐的个性,这样的展现此前也并不多见。然而到此,赵晓辰还不满足,我最欣赏的是他化用儋州山歌旋律所写的《东坡谣》,活画出海南时期集大成的东坡坚韧不拔而又豁达洒脱的气质,这个“跳接”了不起。同样,《久久不见久久见》《宝巾之恋》(三角梅之歌)也具有这样的追求与品格。

在海南文艺界中,能够将地域文化特色形态吃透已不易,又能从文化史的高度去定位、提炼其精神品格者,更是难上加难。还能有国际艺术语言的运用,引发中西文化不同背景的人对普通人性的认同感,这样经得起地方、中国、世界三重文化坐标系考验、同时不乏时代气息演绎的艺术作品,可谓少之又少。幸运的是,赵晓辰创作出了这样的作品,是一位难能可贵的既有地域文化精神、又有中国气派、还有国际范的艺术家!

正因此,我期待他的交响组曲《南海意象》,尤其听了片段,感觉到其气势宏大,主旋律激昂动听。赵晓辰无疑具备旋律方面的出色才能,这在此前钢琴曲集里已有体现,在《南海意象》里同样给人印象深刻,有些旋律甚至到了能让人一下就感觉“挺了不起”“我记住了”这样的地步。

但是从全曲而言,是否已更上一层楼呢?我觉得分两面看。

一方面《南海意象》无疑具有更加宏大的抱负、雄伟的气魄、更加复杂的结构,我们在第四乐章《骑楼老街》里听到琼剧,呈现出海南本土百姓生活的烟火气,对骑楼老街、海南民众生活形态和文化性格都有出色的把握;在《天涯往事》乐章里,一段动人心魄的旋律,似是伏波将军、冼太夫人、东坡与五公等豪杰英雄“手辟南荒”精神的回响,也像闯海人的滚滚洪流。此外,像大海的意象、万船进发的意象、渔歌等的应用也多有出彩之处,终曲男女声二重唱也深情激情兼具,很好地刻画出海南自贸港以及当代中国走向深蓝、开创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豪迈性格。这些都值得肯定甚至喝彩!

但是,另一方面,个人觉得,相比于《海南风格钢琴曲集》的相对完善,《南海意象》在掌控力上还可进一步提升,从而做到彻底的心手相应。交响思维是难度特别大的思维,尽管还不是结构更加缜密复杂的交响乐,但交响组曲毕竟也不是几首相对独立曲子的组合,它应该有更加严谨的组织形态和更加缜密的整体构思,这一点,海南本土作曲家王艳梅女士参与作曲的歌剧《红色娘子军》取得不错的成绩。笔者不是音乐圈内人,顶多是个音乐爱好者,所说可能不太专业,谈的主要是印象,望包涵。但是作为高水准精神文化产品必定有一定相似性,所谓交响,相比于文学形态,近乎于“史诗”“复调小说”等等,那么我们从这点出发,就发现曲作者对海南文化或南海文化的思考方式上,拿史诗的高度去衡量,还可以多一些厚度,层层递进的逻辑也可更清晰,内在的创作激情还可更强烈自然一些。个人体会,创作像这样的作品,认识高度特别重要,此前所述,赵晓辰已有很高的文化追求,但是,诸如海南海洋文化像潭门港、更路簿、下南洋等,乃至中华民族与海洋文化数千年来的迷梦哲思,在乐思中还应该听到更多的“折射”甚至“轰鸣”。目前看,组曲的音乐结构多少还有些元素化,还未能做到浑然一体,一气呵成,或许还需要重新捋捋,有些地方可以删削,该加强的加强,该丰富的丰富。像孔见《海南岛传》等高水准的文化史作品可作参考,这样可以在更宏大的历史文化框架中去提升作品的境界。

总之,这是一部具有大作潜质的音乐作品,就海南音乐文化史而言,它已拥有可观的地位,我期待在曲作家、指挥家、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部作品能臻于完善,成为载入史册的宏伟乐章!

注:本文作者系海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