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
万宁湾仔头史前遗址出土陶片上有了“刻画纹”
3000年前海南岛民就“爱美”
亚里士多德说,爱美是人的天性。
这不,近日在万宁的一场考古发现告诉我们,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已经切切实实有着对美的追求。
这是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们在位于万宁神州半岛的湾仔头村发现的一处新的史前文明遗址。从遗址中出土的陶片等文物显示,早在3000多年前,在这里生活的人们在编制渔网捕鱼果腹的同时,已经有了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部分出土的陶片上已有了装饰用的“刻画纹”。
湾仔头遗址出土的陶片上,可见清晰的纹络。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3000多年前的海南人如何“爱美”?让我们走进湾仔头遗址一看究竟。
偶然发现:
山药地里的古陶片带出大片遗址
湾仔头遗址的发现,源于一个偶然。
海南省博物馆(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工作队主任、副研究员王明忠介绍,2017年他率队在神州半岛进行全面考察,在考察到湾仔头村时,考古人员无意间看到有村民在地里挖山药,带出来的泥土中有一些陶片。
这些陶片马上就引起了王明忠的注意。在仔细查看、分析了陶片后,王明忠判断,这里存在一个史前遗址。
位于万宁神州半岛的湾仔头村处于一个风平浪静的湾区,这里不仅土地肥沃,而且有着丰富的渔业资源。如果历史上的环境没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迁,那么湾仔头村的环境是适合以采摘、捕鱼为生的史前人类居住的。
2019年,考古队对湾仔头村进行了细致的调查、勘探,初步确定了遗址的具体地点和面积:湾仔头遗址位于神州半岛正中北部,北依老爷海,勘探范围位于遗址东北部区域,面积为1.2万平方米,确认文物埋藏的区域面积约为9723.8平方米。
不过,在确定文物埋藏区域后,考古队并没有选择第一时间发掘。
“主要还是出于保护遗址的目的。”王明忠说,一般来说,大部分的遗址,考古队都不会主动去发掘,只有当有学术研究的目的,或有发掘的必要时,才会主动发掘遗址。发掘遗址需要经过完善的准备,包括向国家文物局申报等,“湾仔头遗址属于抢救性发掘,只涉及边缘大约300平方米的范围。”
湾仔头遗址发掘现场。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据介绍,因为万宁市政府对神州半岛的开发规划,划入了湾仔头遗址边缘一小部分区域,考古队不得不在开发前对这一片区域作抢救性发掘。
在遗址的发掘现场,若干个方形大坑里,考古队员们仍然在紧张地忙碌着。发掘工作从今年11月1日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
海南日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湾仔头遗址出土的遗址文物中除了有石斧、纺轮等史前文物外,还发现了宋代的青瓷、釉瓷碗等。这里出土的史前文物与此前考古专家在神州半岛踏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型较为相似,可判断它们为同一时期,距今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
文物说话:
解决温饱后对美的追求
虽然3000多年前距离现在非常遥远,但是透过已经出土的文物,还是大致能够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
湾仔头遗址出土的文物除了大大小小的石器、陶器碎片外,还有一些有趣的器物。
比如荔枝核大小的陶球。据海南省博物馆原副馆长、海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郝思德介绍,这个陶球应该是用陶瓷磨制成的纺轮,通过这个小小的工具,当时的居民应当能够简单缝制一些衣服。
在湾仔头遗址的考古发现中,考古队员们注意到一些陶器碎片表面有着不同寻常的纹络。有的纹络以竖线为主,有的纹络以波浪纹为主,还有的呈现出斜线加波浪纹。小小的陶片上,为什么要刻画出这些纹络呢?考古队员们认为,这些花纹应当是用绳子勒成的或专门刻画的。当时的居民为陶器上增加这些装饰,一是能增加陶器的防滑效果,而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追求美观。
郝思德认为,在陶器的外观上追求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湾仔头的居民应该初步解决了温饱问题,“才有心思有了对审美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在初步整理遗址发掘出的文物后,考古队员们已经能够使用出土的陶片拼出完整的罐底。这些拼出的罐底不仅光滑平整度较高,器形也比较规则,展示出3000多年前人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制陶技艺。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蒋新荣说,这说明在3000至5000年前,海南新石器时代的原住民已经掌握了“慢转轮”的制陶技术。
湾仔头遗址出土的陶片。海南省博物馆供图
“初步分析,这些古陶片多来自生火煮东西的‘炊器’和存放淡水、食物的储存器。”蒋新荣表示,“炊器”含沙量较高外表粗糙,里面光滑;存储器里外都相对比较光滑,陶胎较厚,更便于存储食物。他判断,结合现场已出土及未出土的陶片数量,这个聚落很有可能有一个制陶作坊。
这些考古发现都说明,万宁湾仔头区域的史前居民们已经有了相当的文明程度。
遗址鉴定:一万年前海南岛就有人居住
“湾仔头遗址要确定具体年份,还需要做进一步的鉴定。”王明忠告诉海南日报记者,湾仔头遗址已有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万宁沿海一带的石器文明,再一次证明了石器时代万宁区域就有较多的聚落活动,“这里发现的文物,为我们后续研究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等有着很大的帮助。”
王明忠还表示,通过比对,此次出土的文物与此前万宁踏头遗址出土的文物类型较为相似,可判断它们应归属为同一时期。这对构建和完善海南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南岛语族的研究提供了重要资料,对研究海南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有很大的价值。
“在外界看来,海南文化很贫瘠,但其实海南的文化底蕴是很丰富的,只不过鲜有史料记载。目前考古工作队正在对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王明忠表示,海南此前先后发掘了陵水桥山、莲子湾以及三亚英墩、落笔洞等遗址,近年来多处遗址的发掘证明,一万年以前海南岛上就有人居住。
万宁湾仔头遗址的发现,虽然解答了一部分关于古代海南居民生活的疑问,却也带来一些新的疑惑。王明忠介绍,根据土质形状、颜色、所含杂质情况,此次考古遗址地层共分为六层,其中第一、二、三层为现代村民活动形成,四层为宋代地层,在这一层出土了一些宋代瓷器。
而令人不解的是,出土陶片的遗址第六层,和出土瓷器的宋代底层之间,又宽又厚的第五层却没有人类活动的痕迹。
“我们把这一层称之为‘间歇层’。”王明忠说,这表示湾仔头地区的人类活动史到宋代前存在上千年的“断代”。
那么,这一千年之间,这些已经基本实现果腹,有了审美需求的海南人去哪了?地质变化迁徙?还是遭遇了瘟疫灾荒?一千年之后,又是什么人,通过怎样的方式回到这里,再次建立人类文明?
这些疑惑都需要未来的考古发现来解答。
今 日 要 闻
MORE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