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讯 10月27日晚,海南大学社科楼二楼报告厅掌声不断。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教授陈才智以《苏海拾贝——关于苏海、苏学与苏东坡<峻灵王庙碑>》为题进行演讲,来自海南大学多个院系的研究生近200人听取讲演。
图为讲座现场。黄隽 摄
920年前,宋元符三年(1100)农历五月,苏东坡在儋州撰写《峻灵王庙碑》,感谢昌化江畔峻灵王护国安民,保佑一方。“峻灵王”是广泛流行于海南昌化江畔的独特历史文化现象。今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东北处有昌化大岭,延袤十里九峰,气势恢宏。岭上面向南海,俯瞰昌化江入海口的一尊巨石,历史上始终被渔民认定为出海渔船回港靠岸时的方位坐标,并形成十分丰富生动的“神山”传说是,作为护佑南海的镇海之神,盛名远播。7月18日,中央驻琼新闻单位与海南省多家媒体负责人、记者,同苏学研究专家、学者汇聚海南大学思源学堂,共同研讨920年前苏东坡在海南撰写的《峻灵王庙碑》。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所著《峻灵独立秀且雄——苏东坡昌化江遗踪考论》一书,同日首发。
苏东坡在《峻灵王庙碑》中,详细记载了他“自徐闻渡海,历琼至儋,又西至昌化县,西北有山,秀峙海上,石峰巉然若巨人冠帽,西南向而坐者,俚人谓之山胳膊”的行程和感悟,并具体记录了峻灵山上奇特的生态物种、自然现象等细节,歌颂峻灵王为国护宝,为民保安。五代十国时期的南汉朝廷,封山神为“镇海广德王”;宋元丰五年(1082)七月,宋神宗封之为“峻灵王”;清代道教文化在海南得以发展普及,各路道家纷纷来朝,光绪十二年(1886)八月十八日又加封为“昭德王”。一块山石,被三个王朝敕封为王,史无先例。
10月26日,来自各地的苏学研究专家,亲临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昌化镇昌城村,实地考察了峻灵山和峻灵王庙,现场研判苏东坡所撰文的峻灵王庙碑,进一步认真研讨和感悟以护国安民为主旨的峻灵王民俗文化。作为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陈才智先生在重大史料研究过程中,精细严谨,一丝不苟。下午刚刚回到海口,即应邀赶赴海南大学,作专题演讲。他从近千年前的苏东坡《峻灵王庙碑》讲起,以两个小时时间,畅谈苏东坡文化的历史作用与现实意义。
陈才智教授讲演现场。黄隽 摄
陈才智教授以自身25年的“苏海”畅游经历,从“日常与风流、绚丽与平淡、苦难与超越”三个维度,讲解东坡文化之所以被誉为“苏海”的缘起;从东坡“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的感悟,引导当代青少年学习农耕时代人们充分利用“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的作法,有效利用时间,珍惜生命;从苏东坡晚年艰苦的生活环境与丰富的历史功业,畅谈坚守人生意志与情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指出:今年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性的“东坡年”“苏学热”。故宫博物院以“千古风流人物”为主题的东坡书法作品展览,在全世界刮起东坡热风,各地相继举办的苏学论坛、东坡文化研讨会等,成果丰硕。海南苏学研究,在全国“苏学热”中又有领先和领跑的作用和影响。不仅在一般意义的苏学研究领域成果累累,而且在地域研究领域,由本地专家学者悉心完成历史地理角度的苏学专项课题,坚持历史问题导向,考论东坡遗踪,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这是难能可贵的。
研究生代表向李公羽(左二)、陈才智(右二)老师赠送鲜花。黄隽 摄
陈才智指出,“苏海”这个概念除了喻指苏轼其人其作那种海涵地负的浩瀚气象,还可以用来借指已如汪洋大海般的苏学研究。巍巍苏学,浩浩苏海。北宋以蛮荒著称的海南岛,在孕就其特产沉香的同时,也成就了具有沉香性格——皮朽而心香、历难而不屈的一代坡仙。逆境在此时成为苏轼的意外财富,贬谪生涯使他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在苏轼之前,北宋文化绚丽多彩的清明上河图里,还没有海南这一笔;但在苏轼之后,中国文化版图中,海南已经成为重要而不可忽略的组成,这是唯一既受大陆文化影响,同时又不断反哺大陆文化的一个独特区域。
学生们现场向讲课老师提出问题。黄隽 摄
李公羽回答研究生们提出的问题。黄隽 摄
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秘书长、海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硕士研究生导师李公羽,在讲坛现场,与陈才智先生互动,回答学生提问。对顺利回答有关苏学研究问题的学生,当场赠送李公羽撰写、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苏学研究专著《峻灵独立秀且雄——苏东坡昌化江遗踪考论》。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苏学研究专著《峻灵独立秀且雄——苏东坡昌化江遗踪考论》作者李公羽(左一),与序言作者陈才智(右一)一起,向正确回答苏学问题的学生当场赠送这一专著。黄隽 摄
本次讲座由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海南省苏学研究会主办,海南大学苏学研究会、海南苏学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
今 日 要 闻
MORE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