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了不少琼州人才的广州广雅书院。 (资料图片)
修缮一新的海口市五公祠景点内的五公精舍。蒙乐生摄
海南第一楼五公祠。蒙乐生摄
广雅书院在广州西关,五公精舍在海口府城,一为书院,一为精舍,天海相隔,却又遥相呼应,同声相求。所同者都与时任两广总督张之洞密切相关。广雅书院为广东留下了闻名遐迩的文化学府,而五公精舍却为海南留下了令人难忘的文化圣殿。
创立广雅兴建精舍
张之洞是封疆大吏,晚清名臣,近代洋务派代表人物,改革传统教育的著名学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他先后创立武昌经心书院、成都尊经书院、太原令德书院。光绪十三年(1887年),为培养洋务人才,他自筹经费创办广雅书院。
广雅,广者大也,雅者正也;广博雅正,务本求实也。张之洞上奏:“臣设立书院之举……上者阐明圣道,砥硕名节,博古通今,明习时务,期于体用兼备,储为国家帧干之材。次者亦能圭壁饬躬,恂恂乡党,不染浮嚣近利习气,足以漱身化俗。”
广雅书院与当年湖北自强学堂、两湖书院、上海南洋公学并称中国四大书院。为培养“明习时务”“体用兼备”的学员,张之洞殚精竭虑,用心良苦。他认为两广“地兼山海,民俗不齐,欲端民俗,须从厚士风始。士风既美,人才因之。”他饬令书院学员由各州府县严格挑选“帧干之材”,亲撰书院门联“尊其所闻,行其所知,合岭南东道岭南西道人才,互相师友;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会汉儒经学宋儒经学宗旨,同造圣贤用心良苦”。
也是这一年,张之洞巡视雷琼,“捐廉拨款兴学”。时任雷琼道道台的朱采《上张香帅》奏疏云:“昔蒙夫子捐廉发款并批拨琼款三千金一共五千金”重修苏公祠和海南第一楼,“崇楼高峙,皆用暹罗文木,擅一方之省人民胜境。祠旁环建学舍,考取高材生二十名肄业其中。”
这学舍就是五公精舍。何谓“精舍”?一般解释是指东汉至魏晋时期隐士或僧人修行的地方。精舍勃兴,与文化结缘:儒生立精舍讲学传经;僧人立精舍修身诵经;文人墨客立精舍意为出世离俗。“五公精舍”有别于其他精舍,这是弘扬五公精神的琼州学舍。
为琼州教化,创建五公祠,立志培植士气,促人文蔚起,道尹身体力行。按张之洞的执政理念,五公精舍是培植人才的学堂。所以,朱采创建海南第一楼,同时“建五公精舍于旁,仿学海堂例设专课三十名,选高才生肄业于中。采购经籍,课经史词章之学。”
可想而知,五公精舍落成之日,那排崭新的学堂是何等气派!那是当年府城的一道风景,是琼州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文化殿堂。当然,郡城有府学,县城有县学,且规模布局比这还大。但是,毕竟不同的是,它肃立在海南第一楼的左侧,有五公陪伴学子读书。
兴建精舍广选英才
用雷琼道尹朱采的话来说,他的本意是“道契前贤,教兴后学”。显而易见,这排精舍凝结了朱道尹的心血,饱含当代名贤的希望。能进五公精舍研读,实是可遇不可求。所以,能选入五公精舍习读的士子,都是海南学子中的佼佼者,不论才学或人品都出类拔萃。
或者说,这是一个强大的文化磁场,具有不可比拟的吸引力。不知当年五公精舍学子的海选情况如何,但知只有三十个名额,都是经过县学、府学考试选拔的英才,是从英才之中选拔英才。
再难也要海选,而且已经选拔就绪。万事俱备,就等名师。贵为道尹,朱采为此呕心沥血。他对张之洞恳切地说:“惜乎潘孺初先生於(光绪十九年,1893年)六月初去世,此邦人士未免失所矜式耳!”朱采盛赞潘存品学兼优,悲伤不已。
无奈之中,他只好请香帅张之洞出面,特聘浙江名士郭晚香来琼执掌教鞭。更令人兴奋的是,郭晚香随身带来古籍8000多卷,置于大楼下大厅里,是专为三十名学子准备的。这一特大喜讯不知令多少学子趋之若鹜,毕竟这是期望琼州文化振兴的精神食粮。
这就是当年的五公精舍,可惜没有影像资料,没有留下那令人艳羡的精彩镜头。可想而知,当年那三十名学子何等幸运,他们是令人羡慕的,就连他们的家长也无比欣慰,值得骄傲与自豪。学子奔走相告,希望成为五公精舍里的一员,那是极可贵的精神力量。
这是五公、苏公留下的人文财富,这是创建者朱采所期望的精神力量,这是两广总督张之洞所期望的精神力量。先贤心系琼州,希望海南重塑五公精神气魄。可惜的是,开学授课之时欢欣踊跃,但没有多久,郭晚香病逝于任上,留下无限的文化遗憾。
张之洞对琼州教育,思虑深远。他“虑琼之科第无多,奏请遵台湾例,隔科定额举人四名,有十人以上赴会试,取进士一名,部议定隔科二名为额,此皆大有造于琼州者也。”当年规定,广雅书院“定琼州五名课额,拔取琼山四名”。光绪二十年(1894年),林之椿、冯骥声相继中举,曾对颜领乡解(举人的第一名),王国栋(后更名为王国宪)为优贡生,皆拔取广雅之士。
尔后,琼籍学子张廷标成了从五公精舍选入广雅学院的最后一名“成均”。史载:“而廷标终于明经,穷愁著述,老而弥笃。”还有,舒乔青、冯先标等相继入读五公精舍。郭晚香病逝后,五公精舍缺乏名师,迁延日久,成了五公祠图书馆,冯先标成了第一任馆长。以图书馆为中心,海南最早的诗社——“惬意诗社”应运而生,聚集当年琼籍名士十多人,集会结社,指点江山,研讨学问,激扬文字,出版诗刊,陶冶情操……展现了五公精舍的精神风貌。
海南学子扬名广雅
时代变迁,教育改革,清朝末年“废书院,设学堂,改良私塾”,广雅书院改为“两广大学堂”,1903年又改为“两广高等学堂”。辛亥革命后,临时政府改良私塾,改学堂为学校,广雅书院改名“广东省第一中学”,后来又改为“广雅中学”,一直延续至今。
五公精舍从光绪十五年(1889年)兴建,到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终止,海南当年多少广雅校友不得而知,但知除了林之椿、冯骥声、曾对颜、王国栋和张廷标等人之外,海南学子曾德超于20世纪30年代广雅中学毕业后考入重庆中央大学机械工程系。尔后,又于1948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获农业工程硕士学位,成了中国农业工程学家和农业机械学家、中国农业机械和农业工程学科的奠基人。1995年,曾德超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成为广雅中学校友中的佼佼者,对中国农业科学特别是农业工程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国现代有开拓、有建树的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王兴瑞曾于1945年10月至1949年10月连续4年担任广雅中学第28任校长。王兴瑞是海南著名学者,他长期致力于历史学和民族学的调查、研究,多次赴海南岛对苗族、黎族等民族进行田野考察,颇有建树。对海南黎族、苗族的研究,对海南岛古代交通、墟市商业、手工业、农业的研究,对海南岛民俗的研究都有开创之功,具有学术里程碑的意义,其主要著作有《中国农业技术发展史》《中国现代革命史》《海南岛黎人调查报告》《海南岛之苗人》《冼夫人与冯氏家族》等。
冯先标身后的五公精舍在兵荒马乱的年代一度成为兵营,历史古籍被洗劫一空。100多年后谒拜五公、苏公,追念朱采、张之洞,心头涌起别样滋味。幸好,海南第一楼风采依旧,五公精舍风姿依旧,文治教化与生俱来的生命力留下了文化希望。
今 日 要 闻
MORE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