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作家协会举办《数字时代的文学生态》讲座

来源:中国网海南

时间:2023-06-11

作者:

编辑:吴强

 中国网海南6月11日讯(吴强)由海口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海口市作协主办的《数字时代的文学生态》文学讲座于6月10日上午在海口市文联会议室召开。这次讲座的主讲人为著名作家、海南省文联名誉主席韩少功先生。海口市文联书记林兴民,副主席蒋列荣,海口市作协主席黄辛力、海口市作协副主席乐冰、许燕影、莫晓鸣、曾万紫、冷阳及60多位会员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伊始,海口市作协主席黄辛力先生介绍了韩少功先生的主要作品及文学成就: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创作的《西望茅草地》《风吹唢呐声》就斩获1980年、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是“寻根文学”的发起者和实践者,1985年他发表的《寻找文学的根》被认为是“寻根文学”的纲领性文章,他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等一系列寻根文学的标志性作品,引发巨大的社会反响。他的长篇小说《马桥词典》颠覆了长篇小说的创作传统,以一个个生动的词条,为我们讲述了词条背后的精彩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的马桥,世界的中国”;他的系列随笔《完美的假定》等让我们看到一个作家的思想高度与社会担当;他的散文集《山南水北》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2022年出版的散文集《人生忽然》,荣获“芙蓉文学双年奖”。此外,韩少功先生还获得了2002年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化骑士勋章”;2007年第五届华语传媒大奖之“杰出作家奖”,美国第二届纽曼华语文学奖等多项大奖。韩少功先生不仅是一位作家、思想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翻译的兰.昆德拉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在国内掀起了一股“米兰昆德拉热”,他翻译的佩索阿的《惶然录》同样受到业界的瞩目与青睐。

接着,韩少功先生对数字时代的文学生态开展了近两个小时的分享。他认为在文学活动风起云涌的今天,对文学的界定不能拘泥于传统的纸质文学,网络文学、流行歌曲、微博,都属于广义文学的范畴,属于文学的衍生。在多媒体、融媒体时代,文学并非死亡,而是开始蝶变,内涵更为丰富。

当然,也有人开始贩卖焦虑,认为阅读经典作品的读者越来越少,是文学衰落的有力证据。韩少功先生说,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文盲率高达90%,部队里只有专职文书官才会读公文、识地图。现在社会,文盲率已经下降到4%以下。在全民识字、读书、消费并参与文学创作的当下,要求人人读经典显然有点过于苛责。大量非经典文化产品出现,意味着远离现实、远离灵魂的新的形式的消费文化产品符合当下社会现实需求。通俗、娱乐、消费化的文学能一定程度缓解现代都市人的精神焦虑。

我们既要以开放的心态包容多样性文学生产,同时也期待有更多作家、诗人肩负时代使命,做出更积极的精神回应。他把脉现代文学生态圈,认为很多作家“下不着地,上不着天”,离亲历性体验感越来越远。现代作家呈现都市化、中产化、高学历化的特征,不像以前满天繁星,作为社会实践前沿生命体验的报告人,作家散落在全国各个角落,散落在工、农、兵、学等各领域。而现在随着八卦网站的增加,很多作家成了新闻的二道贩子,缺乏真正有力量的艺术表达。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下,写作的灵感与资质无处可依。此为下不着地。

上不着天呢,表现在知识的局限性,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积累知之甚少。另外是由于文科教育本身的局限与狭隘。古代文史哲不分家,古希腊科学只是人文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与毕达哥拉斯既是哲学家,又是数学家。而国内现在的文科细分化已接近变态的程度,文科生视野越来越差,很多男作家聚在一起不讨论哲学、历史、国家大事,而是讨论红酒、玉石和古董,女作家扎堆讨论奢侈品和化妆品,受制于知识的深度与结构的局限。

海南本土作家要想办法克服以上两大障碍,不给自己设限,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进程的加快,要把自己当成世界公民。海南虽然只有1100万人口,但是世界上低于这个人口基数的国家有80多个。丹麦的童话、瑞典的诗歌、新加坡、以色列的文学却一样出类拔萃。“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一个没有远大志向的作家,不能成为一个好作家。目前国内文坛可能还停留在资源争夺战的内卷阶段,但是我们要肩负起文明的复兴的使命,为真正的文化建设贡献力量,这样老去之后,才能无愧于此生。

主题演讲结束后,进入现场互动环节,韩少功先生还分享了当年创办《天涯》杂志社时筚路蓝缕的艰辛,所幸逢着海南这片自由的土壤,又懂得把握时机,与时俱进,才取得丰硕的成果。如今随着人工智能、数据化的方兴未艾,文学生态呈现多样性,要在浩如烟海的出版物里筛选、甄别有益的图书,需要智慧,也需要深入了解文化的根脉,读无字之书,才能创造鲜活的 ,有生命力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