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东坡遗踪 传承历史文化 ——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组织临高境内东坡行经古驿道考察纪实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2-12-22

作者:陈曼

编辑:辰岑

中国网海南自贸港讯(陈曼)苏东坡居儋三年,是海南文化史上堪称首屈一指的大事,考察追寻坡翁海南遗踪,也是海南历史文化界义不容辞的大课题。然而,苏东坡自琼山至儋州以及三年后自儋州再返琼山,行经临高境内的驿道遗踪,近千年来没有系统梳理考证,成为全国范围内东坡行经之地惟一一段历史空白。

苏东坡最后经过临高、离别海南是宋元符三年(1100)六月。32年之后,即南宋绍兴二年(1132)临高县治由沿海的英丘都治内迁,至莫村治,即今之县城所在地。由此导致驿道变更,东坡先生往返所经临高境内驿道,渐次灭失,终至不复存在。

一、高位推动,认定苏东坡在海南的“足迹”

2022年4月,海南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保护和利用好东坡文化”。7月21日,根据海南省政府同意印发的《东坡文化资源保护及农文旅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的通知》作出具体部署:2023年,在摸清、考证、认定苏东坡在海南的“足迹”的基础上,规划设计推出东坡主题游径,“引导公众在文化旅游中感知东坡的足迹、事迹、史迹,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并且要求“夯实基础工作”,以海口市、澄迈县、临高县、儋州市、昌江县等市县为重点区域,各市县要成立工作专班,在已开展普查工作的基础上,开展全省东坡文物资源的调查、挖掘、整理,对重要遗迹、遗址开展考古勘探和发掘,摸清、考证、认定苏东坡在海南的“足迹”。11月15日,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的《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意见》,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在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工作,推动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要求:保护和展现东坡文化等历史文化特征,以及琼崖古驿道、古航道、古码头等历史文化资源。

二、各方配合,找准定位,明确目标任务

12月16日上午,苏东坡临高境内古驿道行迹考察项目协调会在临高县直机关办公楼召开。

图为协调会会场

在省旅文厅、省社科联等单位指导下,海南省苏学研究会协同省博物馆、考古研究所和海南省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启动考察项目。中国苏轼研究学会等作为学术支持单位,始终关注和推进这一填补苏东坡足迹空白的考察项目。中国日报海南记者站、中国旅游报海南记者站、中国国土资源报海南记者站等媒体负责同志热情关注,同步记录和观察这一历史文化项目的田野调查进程。

临高县委副书记、县长唐守兵对此项目作出批示,副县长范高满具体安排,组织召开协调会。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曹磊主持协调会议并讲话。他高度评价这一考察工作的历史意义与现实作用,表示要通过传承和弘扬苏东坡文化,促进临高县城乡建设,做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临高文章。对于支持和配合搞好本次专题考察活动,他提出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提高认识,积极配合;要明确职责,主动认领任务,确保找到自己的定位和职责,加强联系沟通;务必做好保障工作,各相关部门和乡镇,要共同努力,保障考察组顺利完成这一填补东坡行迹研究历史空白的重要项目。

三、田野调查,乡间走访分段考证

简短的会议之后,苏学研究专家在当地县、镇、村有关同志陪同下,从澄迈进入临高境内的第一个驿站马袅都开始,依据史料记载的古驿道方位、路线,进行逐段考察调研。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何以端绘制的临高境内宋元古驿道及其历次变迁演示图

绍圣四年(1097)六月十一日,苏东坡携幼子苏过,自徐闻递角场码头登船,顺风一日,抵达澄迈县城西门通潮驿。东行一日,进入琼州府治琼山(今海口市琼山区府城地区),开元寺。有史料记载,寓居此地十余日。

约应六月二十二三日离开琼山。二十四五日到澄迈,看望赵梦得,游永庆寺,二十六七日进入临高。七月一日进儋州境,宿儋耳山畔归姜驿。七月二日,抵达昌化军治,写《到昌化军谢表》。

文献记载,东坡登陆海南,写下的第一首诗即热情赞美海南。诗题为《行琼儋间肩舆坐睡梦中得句云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觉而遇清风急雨戏作此数句》。自琼至儋,乘肩舆而行,可“坐睡”。《资治通鉴》胡注:“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实际上是二人肩扛两条长竿,中置一椅,其上亦无覆盖,很像近现代四川的“滑竿”,其行进速度,应比正常步行还要慢一些。

此诗具体作于何地?东坡所记不确。但“行琼儋间”,则可推知,应在澄迈至儋州期间。“千山”“万谷”之说,应是经琼西今之火山口一带,此后遇到一阵海南特有的夏日“清风急雨”。虽是“坐睡梦中得句”,但写下来,则应是留宿之时。综合“我行西北隅”的定位,推论应写在临高境内的第一个驿站。

临高县,隶属于海南省。唐武德五年(公元622),从富罗县划出东部地区成立临机(鸡)县,唐玄宗开元元年(713),改临机县为临高县。唐德宗贞元五年(789年),临高县改属琼州。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1077),改琼州为琼管安抚司,临高属琼管安抚司。元丰三年(1080),属广南西路琼管安抚司。苏东坡经过临高,正是这一时期。宋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改琼管安抚司为琼管安抚都监,临高属琼管安抚都监。

(清)张安圃绘《广东舆地全图·临高县图》,光绪二十三年(1897)广州石经堂石印本。第85页

驿道,是古代供传递军事情报、拨付和进贡物资的必由之路。驿站则是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组织的传递信息系统的国家之一。最远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商代甲骨文史料记载。乘马传递曰驿,驿传是早期有组织的政府通信方式。

唐朝邮驿设遍全国,分为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三种。百度词条介绍:驿站设有驿舍。中央由兵部驾部郎中管辖,节度使下设馆驿巡官4人,各县由县令兼理驿事。宋朝驿卒由兵卒担任,规模不如唐朝。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驿传旧有步、马、急递三等,急递最遽,日行四百里,唯军兴用之。熙宁中又有金字牌,急脚递如古羽檄也,以朱漆木牌镶金字,日行五百里。”岳飞一日之内在前线接到的十二道金牌,即是朱漆金字牌。宋代将传送所有公文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颈上系有铜铃,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

临高县志载:驿传“例置夫马,十年一编,递替,料以粮派,夫以丁佥”。驿道与驿站均为国家意志在地方的具体体现,是国家政权的地方渗透与延伸,全国统一标准建制,地方分别规划建设。大致为每隔十里置铺,铺有铺长,可供行人饮茶、加水;三十里一舍,源自春秋战国时,行军三十里,就要暂住一次,可供餐食,守护客舍的负责人称为“舍长”,“退避三舍”原指退让回避九十里;六十里设驿,驿有驿丞,是供行进一天的旅人、官员、公差等过夜留宿的地方。

(一)马袅都:由澄迈入临高第一站

临高县马袅乡,在县境东北部沿海,东与澄迈县桥头、福山镇接壤,南连多文镇,西邻临城镇,北接琼州海峡。驻地马袅圩古称那虞都,曾是临机县治所,后称马袅市,原在海边,因遭海盗抢劫内迁。1950年设马袅乡,1958年成立马袅公社,2002年,马袅乡、博厚镇合并,设立博厚镇,镇人民政府驻博厚墟。

(二)东英镇扶提西村,当年大港显赫,而今平稳发展

自马袅乡沿海岸林道西行,约六十里,正是两个驿站之间的距离,是今日东英镇扶提西村

宋代龙潭灌区在今和新村、头洋村以南,一直是良田;而县治在其东“扶堤东”村西南。1981年版《广东省临高县标准地名表》扶堤东还是自然村,属兰刘大队,有村民119人,现在地图依然留有村名,但已不见民居图斑。本地干部说,该村已北迁到发展条件更好的海边了。

根据志书记载的方位,结合该临高舆图,可以确认,“博白港”就是扶堤西村港。康熙年间,总兵范时捷《条议》提到:“此外尚有博铺、博泊、博述、黄龙诸港,俱有墩台设兵了望。”足见此地在当年是临高及至全海南岛的大港地位。

正德《琼台志》临高县舆图局部,红五星示东塘都、英丘都县治位置。富罗都红五星西侧,即博白港,亦称博述港,今日之扶提西村。

在卫星地图上追溯东塘都治所、博白港及相关位置,白色黑体字为当代地名,黄虚线为可见的小河及其痕迹。(何以端制图)

专家们进村落,走田间,寻访历史文化遗迹。

海南省历史文化研究基地主任、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李长青(右),海南文化研究院院长、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教授、文学博士、文艺学硕士生导师焦勇勤(右二)等,在临高县东英镇扶提西村作田野调查。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李振友教授(左)等,与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中),在海南省临高县扶堤西村古博白港外港。

(三)调楼镇天后宫,记载旷世不绝的民族海洋情结

由抚提西村沿海岸向西南行走约十五六里,是闻名四方的天后宫——马祖庙。临高天后宫坐落在调楼镇抱才村东北方向,西宜村原址之上,面对大海。

妈祖文化,是历代海洋商旅、渔民的共同信仰,尤其是福建、广东、海南、台湾以及东南亚沿海区域,多建有妈祖庙。海南妈祖信仰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伴随闽人渡琼流传进入海南岛。而今,妈祖文化发展形成为国为民求和至善的“和善文化”。临高县调楼镇抱才村天后宫,是坐落在海边最高大的妈祖庙。现在,天后宫已经丧失它作为文物的历史价值,但是历经数百年而不曾灭失,在改革开放之后更加焕发生机的妈祖文化,说明它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这也是中华民族亘古通今的海洋文化情结所在。

临高县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临高天后宫主委方萍女士(左二)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教授李振友(右三)、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李公羽(左三)等在临高天后宫合影。

(四)调楼镇黄龙村,史有东坡泉,今有天后宫

临高县调楼镇在临高县西海岸,面对北部湾海域,旧有黄龙烽、黄龙港,今有黄龙村。调楼镇工作人员介绍说:此地当年有东坡泉。考察组抵达调楼镇黄龙村,杨定家老书记出面介绍情况。传说当年苏东坡西行至此,那时百姓饮水多受海水侵袭,生活困难。东坡所乘坐骑,在这里起身蹬刨,泉水涌出,甘甜可口。人们称之为“东坡泉”,数百年来,东坡泉四季涌出,从不干涸。雨水丰沛时,泉高盈尺,人们收工路过,即在这里洗洗刷刷。所在位置,是黄龙村海神庙前东北约五六十米的地方。杨定家说:20年前因搞基本建设,将泉眼堵塞、填平,而今已没有任何标志,只有老人们还记得这个位置。

调楼镇黄龙村,也有一座天后宫,是临高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其规模建制较抱才村天后宫要小一些。黄龙村位于调楼镇西南部,是一个纯渔业的自然村庄,村民主要从事渔业生产,海洋捕捞业是支柱产业。以海为生,与海相伴,黄龙村民俗也与大海紧密相连,天后宫成为渔民们每年祭祀、聚会的重要场所。这里的龙舟赛事,场面壮观,影响深远。

黄龙村天后宫

(五)新盈镇,澹庵泉和博顿港记载宋时的繁华

新盈镇,位于海南省西北部,临高县西部,地处后水湾内,濒邻北部湾,西与越南隔海相望。

临高八景之一“澹庵泉迹”,位于新盈镇。南宋名臣胡铨(号澹庵)面对秦侩主和,抗疏乞斩秦桧、孙近、王伦,声振朝野,坐罪除名,绍兴八年(1138)出任昭州知州、知吉阳军(今三亚市吉阳区),被贬来琼,经此驿道到临高。虽然1132年临高县治已经迁徙,但至1138年原驿道仍可通行。此一证也。

相传胡铨在博顿发现甘泉。后任琼州安抚通判的方世功,福建莆田人,曾代任昌化军,接受博顿举人戴定实之子戴雄飞恳请,亲撰《澹庵泉记》,并刻碑于井泉之侧,以为纪念。澹庵泉现为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右起)李长青、李公羽、焦勇勤等在《澹庵泉记》碑前现场读碑。

专家们在澹庵泉考察

临高县治以西25公里,当年是那绵都博顿村(今新盈镇头咀村委会和东村)。这里也是临高县距离儋州最近的地方。旧时此地被村民称为“小衙港”,显然是政府官道所至,公务人员所用之港口。站立在头咀村委会楼前海边,向西看去,距离仅数百米的海港水系,渔船往返,白鹭起落,夕阳余晖中,清晰可见对岸儋耳山的英姿。

落日余晖中的儋耳山(新盈镇头咀村委会黄磊摄)


越过崎岖高耸的岸边堤坝,登上博顿港最突出的一段水岸,西边数十米外即是儋州市光村镇泊潮村。隔海湾可见远处的村落,即是儋州市光村镇泊潮村,可谓近在咫尺。

四、临高古驿,因东坡行经而将再度进入世人视野

宋元符三年(1100)五月,东坡在儋州接旨,以琼州别驾移廉州(今广西合浦)安置。东坡遂作《峻灵王庙碑》,拜谢父老乡亲,整理行装,五月末启程,离别儋州。六月一、二日进入临高,六、七日或更晚些进入澄迈。六月十三日,在澄迈通潮阁写下《渡海帖》。至琼山后,办理官员迁徙手续。在姜唐佐家,为姜母写留言条;约姜唐佐、吴复古吃蕈馒头;六月十七日,路过三山庵,为惠通泉题名,并作赋。六月十七日,为泂酌亭题名。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顺风一日,抵徐闻递角场码头。

考苏东坡儋州至临高、澄迈行程,在临高境内时日较多,应有五六天之多。一是可能有热带风暴,影响行程,只好在临高境内某个驿站等候天气好转;二是有可能临高县令挽留,多住一二日;三是东坡心情很好,不排除在临高境内观赏逗留,甚至到过今波莲镇苏来村一带。

古驿道沿线大量历史文化遗踪彰显社会权重。自澄迈进入临高的第一个驿站马袅都起,沿海岸逶迤前行的唐宋驿道,串起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尽管绝大多数已经自然灭失,然而留在史志文献中的记载,依然鲜活可信。这些景点,有的是史书记载“宋建”的,有些是没有清晰记载,只是地方村民口口相传,年代久远,包括可能是宋时建造的。有些是在原址多次复建、修建的,有些是后人仿建的。专家学者走访考察了调楼镇观音庙、黄龙天后宫、抱才天后宫(妈祖庙)、广德庙,新盈镇武圣庙、博顿观音庙……

东英镇“龙潭神雨”,则有县志记为“宋建”,民间相传更为具体,事出仁宗年间。

临高县作家协会副主席林春家介绍说:博顿观音庙是新盈地区建造最早的神庙,据说始建于北宋年间,东坡行经时曾经祭拜。他认为:在北宋年间,海南岛的驿道沿着海边环海南岛,从北-东-南;北-西-南两条线都已畅通,根据东坡先生自己诗中记载“我行西北隅,如度月半弓”,就是北-西-南,也是1138年胡铨被贬吉阳所走的路线:琼山府城-老城-石躩-马袅-临机-莫村-苏来村-古廪-积顿(头东,今称为博顿)-泊潮-榕椽江-儋耳山-昌化军(中和镇)。根据路程和日期推算,苏东坡行程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临高境内行走,在临高境内停留地方有六处之多。

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特聘研究员何以端先生认为:总括考论苏东坡贬儋行程:琼管西行第一驿,自然是澄迈老城的通潮驿,程距五十五里;第二驿,当是马裊驿(或称临机驿,此时西峰驿当尚未设置),程距六十五里;第三驿即英丘都临高县治邦浪村,程距四十余里,但须横渡池海河及文澜江;第四驿,黄龙港-西塘都地域的“黄龙驿”,程距约六十里;第五驿,归姜驿,程距略少于六十里;假如天气好又有便船,从黄龙驿经博顿港,就能不经归姜驿,夜宿光村一带。最后第六驿,抵达昌化军古儋驿,若以赶路模式一天都不耽搁,则六天可达,比南宋及以后的驿道多走一天。从第二驿到第五驿,绝大部分路段在临高县境内。

沉寂千年的临高古驿道,因东坡行经寓居,而将再度进入世人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