槟榔载满民俗味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0-01-09

作者:周晓梦

编辑:吉志燕

采槟榔归来。万宁市委宣传部供图

万宁槟榔颗粒饱满。记者 袁琛 摄

农家槟榔林。记者 袁琛 摄

有古语云:“人无贫富皆酷嗜之,以消瘴,能忍饥而不能顷刻去此。”是什么能让人如此爱不释手、以至于宁可忍饥挨饿也不能没有“它”?

答案是槟榔。海南人种槟榔、吃槟榔的风俗历史悠久,苏东坡被贬海南时曾描绘黎家少女口含槟榔头插茉莉花的情景,写下“暗麝着人簪茉莉,红潮登颊醉槟榔”的传世佳句。

作为我省的槟榔主要产区,在万宁当地,槟榔不仅具有经济作物和产业发展的价值,还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意义,成为必备品应用于各种传统礼俗中。槟榔待客、槟榔纳聘、槟榔礼敬……在各种生活场景中出现的小小槟榔果,承载起关于民俗文化的记忆,延绵不断。

日常生活

嚼食青槟榔有讲究

“嚼颗槟榔,和来一根烟过瘾放松一下的道理是相同的,生活里少不了它呀。”2019年12月21日中午,阴雨绵绵,万宁市万城镇小伙黄强收工回家路上,骑着电动车绕了一小段路,到时常光顾的槟榔摊位前,付款买单,把一份青槟榔挂在右车把上,才掉头返家。

在万宁城镇乡村等地,槟榔摊位随处可寻,前来的买客们熟门熟路,他们将切好的青槟榔块,配上拌着蚌灰浆的蒌叶,放到嘴里,一路走一路慢慢嚼。对许多万宁人来说,嚼食槟榔是一种生活习惯,他们对吃槟榔有很多讲究,大至鲜果产地,小至搭配的蒌叶、蚌灰等,皆深藏诸多门道。

“在处理鲜槟榔上,首先要根据青果大小切块,然后将刷着蚌灰浆、贝壳粉的蒌叶卷成三角形,配着青果吃。刷在蒌叶上的灰,可以分为甜味和苦味的,还可以选择加不加蒌子,也就是蒌叶藤的子,买客可以自己挑选决定。”卓海霞在万宁礼纪镇经营杂货商行多年,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万宁人。在她家那间铺面面积不算大的商行里,最畅销“商品”就是摆在店门口售卖的青槟榔。

浸染多年,卓海霞记着不少关于买卖青槟榔的讲究。她介绍,在当地售卖的槟榔青果,产地来源于四面八方,除了万宁本地果以外,有三亚果、陵水果,还有越南果、缅甸果等等。

“产地不同,槟榔青果的味道不一样。像三亚崖城果口感较软,不涩,很受欢迎;万宁本地果口感偏硬一些,有丝,一般是用作烤槟榔加工;越南果多苦涩,缅甸果不苦,这两种一般配甜蒌叶吃,口感会好点。”卓海霞说,在一年当中,跟随不同产地青果采摘上市时间不同,他们销售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在六七月份到年底及次年年初卖海南果,三四月份到五六月份卖越南、缅甸等地果。

青果产地有讲究,搭配的佐料也有说法。作为槟榔“最佳伴侣”,蒌叶和蚌灰这两样东西,是嚼槟榔时少不了的搭配。

根据当地人介绍和资料记载,蒌叶为“蔓生,味辛香,随处可种。凡食槟榔必以蒌叶卷蚌灰佐之,乃泽。”蒌叶上刷的白色佐料,是用贝壳、海螺或是鱿鱼背部硬壳烧制磨成粉调制的膏状物。万宁地处海边,蚌灰随处可得,搭配蒌叶和佐料的槟榔,入口嚼食口感更佳,因此当地百姓每日口不离槟榔,掌握了蒌叶搭配槟榔的食用方法。

《琼州府志·卷五》称:“槟榔生食,必以扶留藤、古贲灰相含嚼之,吐去红水一口,乃滑美不涩,下气消食,俗为槟榔为命。赖扶留于此,古贲灰即砺蚌灰也,贲乃蚌之讹,瓦屋子灰亦可用。”其中所言,正是槟榔和蒌叶、蚌灰巧妙搭配和所起作用之道。

待客果品

客至敬槟榔

正如嚼青槟榔离不开蒌叶、二者联系紧密一样,万宁人在待客、婚礼、祭祀敬神等传统礼俗中也少不了槟榔。

海南一带有槟榔待客的风俗,古来有之,早在《南方草木状》中已有“广交人凡贵胜族客,必先呈此果”的记载。宋代《岭外代答》一书,则写道:“客至不设茶,唯以槟榔为礼”。偶尔客居岭南的文人墨客对这一习俗也有很深的印象,记录道:“琼人每以槟榔代茶椰代酒,以款宾客”。对此,陆游有诗云:“且胜堆盘供苜蓿,未言满斛进槟榔。”陈与义则写到:“寂寂孤村竹映沙,槟榔迎客当煎茶。”

“多年来,万宁人形成了嚼食槟榔的生活习惯,槟榔也逐渐深入人们人际关系往来等社会场景中,槟榔果成为一种表示友好交往的象征。”万宁市槟榔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古万州(今万宁)盛产槟榔,亲朋往来,多以槟榔为礼。

在万宁的传统待客之道中,如有客人登门,主人会摆放出槟榔果招待,即使不会嚼槟榔,也得吃上一口表示回敬。在访亲探友时,也会有人买上槟榔果作“甜路”(海南话,含有礼物赠送性质的食物),当作随身吃食小礼品带到主人家。逢年过节,还会备上一些槟榔果,以敬拜年长的贵客亲朋。

吃槟榔不仅成为款待客人必不可少的礼节和仪式,甚至成为是否尊重客人的基本标准。海南人曾把槟榔当成奢侈品对待,是用来招待尊贵客人的,“客至敬槟榔”也成为万宁等一带重要的民俗。在万宁,新屋建成后,主人择吉日入宅时要举行一定的仪礼,同时宴请亲戚朋友;近亲要送来装有槟榔、年糕等物的担子以示祝贺,而主家也要备好槟榔款待来客。

婚俗必备

承载民俗记忆

在万宁市槟榔博物馆内,有一座仿制黎族茅草屋颇有意思。乍看上去,淤泥筑墙、干草遮盖,与其他茅草屋一样,但仔细瞧房屋窗户,就会发现上面挂着一串串的槟榔。为何挂着槟榔?现场参观者在听完工作人员讲解后,才明白原来这是黎族的婚房,窗上挂槟榔,寓意着“郎有情、妹有意、相敬如宾、白头偕老”的美好祈愿。

关于槟榔和爱情之间的联系,海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故事:相传从前,五指山下一黎寨中住着一位名叫“佰谬”的美丽姑娘,黎寨附近的青年人都争先恐后地向她求婚。佰谬对他们说:“我不爱谁家的家产,我只爱对爱情坚贞的人。如果谁把五指山顶的槟榔摘给我,谁就是我最爱的人。”许多求婚的年轻人听后都打了退堂鼓,不敢前往,只有一位名叫“椰果”的黎族猎手在历经风险后,攀上五指山峰,将一束束槟榔果摘回来送给佰谬,与她结为夫妻。此后,当地人民便把槟榔果作为定亲的信物。

明末清初的岭南学者屈大均,曾在其撰写的《广东新语》中道,槟榔即为“宾门之郎”,意思是自家贵宾,女儿的郎君,“槟榔”之名也由此而来。岭南有民谣:“一槟一榔。无蒌亦香。扶留似妾。宾门如郎。”长期以来,在岭南文化中,槟榔被看作是爱情的象征。

据了解,在万宁当地,槟榔在婚礼中是“必备品”。在婚事之初,男方会送槟榔、茶、蒌叶至女方家,富者盛于银盒,次之盛以锡盒、贫者以彩帕包裹送去。在说亲过程中,如果女方允诺则由辈份最长者,首先开盒,手占一枚,即为定礼。因此有俗语云:凡女子受聘某家,就叫做“吃某氏槟榔”。这是婚俗的第一步,叫作“定礼”,也谓之“送槟榔”。

举行婚礼时,槟榔果更是不可缺少的佳品。在婚礼宴请现场,新郎新娘都要给登门贺喜的亲朋敬献槟榔果,以表敬意。槟榔甚至成为财富、地位的象征:“而琼俗嫁娶,尤以槟榔之多寡为辞。”

在万宁,槟榔果成为了婚嫁中的必备物品,既是聘礼,是定情信物,也是婚宴上礼敬之物,以此表达期待新婚夫妇婚姻美满的愿望。如今,随着时代变迁,与槟榔寓意相关的民俗活动也在推陈出新。2018年8月17日,万宁首届槟榔七夕文化节举行,活动将槟榔文化和七夕传统文化紧密融合,向外界展示当地槟榔产业的发展成果及习俗文化。

不难发现,在万宁当地,一颗小小的槟榔早已由简单食物,变成了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符号,它承载着民俗记忆,在人们日常生活场景的支撑中不断延续、浮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