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品成红色少年小说《十三根金条》作品研讨会在福州举行

来源:中国网海南

时间:2022-12-24

作者:

编辑:辰岑

12月23日,张品成红色少年小说《十三根金条》作品研讨会在福州三坊七巷严复书院举行。研讨会由福建省作家协会、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主办,福建省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协办,采用线上线下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黎隆武,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福建省作协副主席钟兆云,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儿童文学》原主编、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德霞, 《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海峡文艺评论》主编、文学评论家石华鹏,福建省作协二级调研员、一级文学创作刘志峰,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江,东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侯颖,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作家李学斌,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崔昕平,昆明学院教授、新阅读研究所副所长、儿童文学作家余雷,儿童文学作家、厦门文学院一级文学创作李秋沅等专家学者与会,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张品成的红色少年小说《十三根金条》展开研讨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十三根金条》以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背着金条乞讨数年,历尽千辛万苦寻找党组织继续干革命,不动用分毫党的经费的感人故事为原型,以少年儿童的视角和语言,进行艺术再创作,是一部讴歌革命者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和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的红色少年小说力作。

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十三根金条》的选题意义、文学价值、写作特点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大家纷纷表示,福建是革命老区,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红色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作为新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家、评论家和出版单位,要自觉肩负起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读者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的历史使命,努力为读者创作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有温度、有格调、能温润心灵的文艺精品。

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局长黎隆武副部长认为,《十三根金条》跳出了窠臼,对故事人物的塑造、对故事情节的铺陈演进都建立在对人性的深刻把握上。在作者笔下,人物少了些脸谱色调,多了些人性特征。正是站在人性的立场上,无论是敌方周不凡的残暴奸诈,还是我方柳起跃的忠贞不屈,都有了合乎情理的注解。作者将故事人物的命运演进得跌宕起伏,匪夷所思。敌我双方主要人物的命运往往在千钧一发之际又峰回路转,读来让人荡气回肠,欲罢不能。

中共福建省委党史方志办副主任,福建省作协副主席钟兆云认为,作为一名成熟的儿童文学作家,张品成讲故事的功力值得高看,八九十年前这么个在革命队伍里原本并非独一无二的故事,经他妙手为之,而变得独一无二,扑朔迷离,扣人心弦,其故事性、艺术性和篇幅都适合现在的少儿读者阅读。品成对中央苏区时期的党史素有研究,又勤于采风,善于挖掘,因此他这些年创作的红色题材作品硬伤较少,历史背景真实可信,这是值得此类题材的写作者学习的。

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儿童文学》原主编,儿童文学评论家徐德霞认为,《十三根金条》是一部很成功的红色书写,是张品成继《最后的比分》后推出的又一部精品力作。这部作品从一个人、一个故事入手,热情讴歌了共产党人最纯正、最本真、最质朴、最高尚的道德品质——公私分明,塑造了有理想、有信念、有抱负的共产党人形象。《十三根金条》体现了张品成的三大能力:一是高度的政治素养。没有这一点,就不能挖到共产党人和共产党身上最本质的东西,也上升不到一个相应的高度上。二是超强的编故事能力。三是娴熟的文字表达力。

《福建文学》常务副主编,《海峡文艺评论》主编,文学评论家石华鹏认为,《十三根金条》是一部阅读体验感很舒适的儿童小说,流畅、紧张,张弛有度,叙事和虚构一切都恰到好处。作品人物塑造有突破,具备优秀小说应有的品质——一读再读,引人入胜。从故事的吸引力和叙述的美感来说,均属儿童文学之上品,是一部写出了红色革命故事诗性价值的小说。在这部作品中,作家张品成完成了两项重要工作:一是完成了小说叙事时空规则的判定,二是就人物和故事为读者营造了阅读的饥饿感。

福建省作协二级调研员刘志峰指出,拿到《十三根金条》这本书时,一下子就被非同一般的封面设计所震撼,封面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加上提纲挈领的引导话语,让读者有了强烈的阅读欲望。读完整部作品,更为作品成功塑造的真正共产党员的形象所感动。

苏州大学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庆江提出,《十三根金条》根据江西苏区真实发生的革命故事进行叙写,运用传奇手法书写传奇故事,采用“一物降一物”式的传奇技巧,在正反对比中完成人物形象表达,从而完成革命的合法性论证,书写出革命的艰难及革命者的忠贞,堪称主旋律创作的新收获。

东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侯颖指出,张品成对红军故事反反复复书写了数十年,在对那一段影响中国命运和中国历史不断言说与书写的过程中,深得童真的天趣和文学的深味,成就了张品成文学创作的丰富个性与独特品质,也成为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张品成这部《十三根金条》,可以说是真正反映战争生活的小说,是讲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的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结构完整、情节曲折、人物性格鲜明的长篇小说,可圈可点。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儿童文学作家李学斌认为,《十三根金条》称得上是一部颇具创意的红色传奇故事,其“多点开花”“反面敷粉”的叙事笔法赋予了作品多重叙事空间、多层主题意涵,从而让单一维度的革命人物故事如同多棱镜,不仅折射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文化的不同面相,而且还透示出了个体生命隐藏在历史事件、社会表象背后的生活真实和命运轨迹。而这样的革命历史书写无论在张品成自己的创作历程中,还是在新中国70年来儿童文学革命历史题材书写中都颇为少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称得上是为原创儿童文学革命历史题材书写开辟了一条新路。

太原师范学院教授,儿童文学评论家崔昕平评价张品成的这部新作《十三根金条》,与作家之前创作的同类题材儿童小说相比,既呈现出某种恒定的创作选择,包括战场之外的战争书写,精神信仰的溯源书写,更明显呈现出另一种叙事路径的选择。本次创作所采取的具有零度叙事风格的、粗糙质感的原生态书写,构成了《十三根金条》独具的艺术特色。总的说来,《十三根金条》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描绘了一场没有硝烟的心理战——这是一场人心之战、信仰之战。作品既延续了张品成对红色题材始终如一的坚守,显示了作家素材储备的丰沛,同时做到了不落题材窠臼,不做自我重复,不断拓展着红色题材儿童文学书写的多种可能。

昆明学院教授,新阅读研究所副所长,儿童文学作家余雷认为,《十三根金条》承袭了作家张品成一直以来的创作风格,故事没有因为儿童读者的年龄限制就将历史和斗争简单化,而是耐心细致地展现了敌我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将事件旋涡中的几个人物塑造得性格突出,棱角分明,在同类型人物形象中有着极高的辨识度。意志坚定的柳起跃,贪生怕死的陈秋阳,充满理想主义的黄有亮,贪图享乐、唯利是图的周喦松,博学多才、贪婪狡诈的周不凡等,都令人印象深刻。作品中丰富的细节使得每个人物都有着充分的心理动机和可信的行动逻辑。

儿童文学作家,厦门文学院一级文学创作李秋沅认为,让小说穿上真实人物与事件的盔甲,犹如让小说家的想象力戴着枷锁跳舞。现实素材给予小说家创作灵感,而小说家必须从中汲取骨血,用想象力再造一个文字构筑的世界。张品成的《十三根金条》是成功的范例。小说融合真实与虚构,对虚实转换的节奏、用墨浓淡轻重的把控游刃有余,展现了作家成熟的创作水准。作家成功地“消化”了具体的史料,提炼其中所需的元素,以想象为翼,构筑起细腻真实的小说空间,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作品兼具文学性与可读性。

《十三根金条》作者张品成向与会专家、学者及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表达了感谢。他详细讲述了自己酝酿这部小说的过程,据悉,为了找到叙述突破口,他曾弃用了三个开头,直到找到“黄有亮”这个中心人物,才找到了作品的立足点,从而使整部作品人物丰满、故事舒展。此外,张品成还深情回忆了自己的红色题材儿童文学创作道路,热情洋溢地分享了创作经验和体会。未来,张品成将继续与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合作,推出更多红色精品力作。

作品取材于“腰缠万贯”的讨米人、原江西省苏维埃政府主席刘启耀烈士的感人故事。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中央苏区的革命同志,继续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柳起跃手上有一笔巨款(十三根金条),那是组织留下的革命经费。国民党特务得知这一情报后,千方百计逼迫柳起跃动用那笔经费,并企图“顺藤摸瓜”。可是不管敌人耍什么花样,柳起跃宁愿乞讨,也不动用公款,表现了一名革命者坚定的革命信念和清正廉洁的高尚品质。

张品成,国家一级作家、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先后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青年创作班。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出版文学作品600多万字,文学著作40多部。其文章选入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曾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第二届、第三届“巨人”中长篇儿童文学奖,第十三届中国图书奖,第十四届冰心文学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