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苏东坡在海南传承家风育子读书的故事

来源:中国网海南

时间:2023-05-22

作者:李公羽

编辑:吴强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四川省眉山市三苏祠时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苏洵和儿子苏轼、苏辙,之所以能成为后世景仰的“三苏”、“唐宋八大家”苏家之所以能占三人,至关重要的一条就是苏氏良好的家风家教。这份“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之中,首要一条就是读书正业。

宋绍圣四年(1097),苏东坡自惠州再贬海南,“琼州别驾,昌化军安置”。七月二日,苏东坡携幼子苏过抵达昌化军治(今儋州市中和镇)。元符三年(1100)六月,离开海南,渡海北归。东坡居儋三年,与儿子苏过“食芋饮水,以著书为乐”,同时精心指导子孙后代读书写作,十分关心他们意志情怀的培养,以此作为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为我们新时代推进全民阅读、涵养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软实力,提供了鲜活的样板。

海南儋州东坡书院

苏轼惊梦:“父师检责惊走书”

少年苏轼天资聪颖,博览群书,贯通经史,是典型的“学霸”。不过他骄人的成就却不是“天资”二字可以涵盖的,他在成长的道路上确实下过苦功夫。

父亲苏洵要求孩子们手抄经书。史料记载:“苏长公手录《汉书》全部及《金钢经》。”《苏轼年谱》也有记载:“苏轼凡三经手抄《汉书》。”《汉书》又称“前汉书”,后人划分为120卷,全书共80万字。如果说苏轼手抄三遍令人难以置信,那即便以毛笔手抄一遍,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何等艰苦!

早年苏轼读书,不仅是涉猎广泛,还发明了“八面受敌”读书法。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任务: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每部书要读多遍,每读一遍要带着一个特定的目的,专注于一个层面,做到有的放矢。“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东坡父子初抵儋州时住在破败的官驿里。东坡一夜有梦,晨起作《夜梦》诗,并有序言:

七月十三日,至儋州十余日矣,澹然无一事。学道未至,静极生愁,夜梦如此,不免以书自怡。

夜梦嬉游童子如,

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

今乃始及桓庄初。

怛然悸寤心不舒,

起坐有如挂钩鱼。

我生纷纷婴百缘,

气固多习独此偏。

弃书事君四十年,

仕不顾留书绕缠。

自视汝与丘孰贤,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此时已经年逾花甲的苏东坡,夜里做了一个噩梦。他梦见自己回到贪玩的童年。严厉的父亲作为老师,要求他通读一遍《春秋》,到父亲检查作业的时候,自己却因嬉游而才读到鲁桓公、鲁庄公,小小苏轼读了不到1/4,父师检责,严酷的手段恐怕也是有一些的。远谪海外的老年苏轼,梦至此情此景,当即“怛然悸寤”,惧怕不已,从梦中惊醒,吓得心脏很不舒服。坐起来之后,感到原来是一场惊梦,如同游鱼吞钩一样痛苦。少年时老父严苛要求,苦读诗书的印象,虽然时隔半个世纪,仍刻骨铭心。

樊庶编注《苏文忠公海外集》所载《夜梦》

东坡骨肉:“须多读史”“超然自得”

绍圣五年(元符元年,1098)正月。苏辙次子苏适添一子,即苏辙之孙,乳名“斗老”,出生三日,依习俗入浴。苏辙即写信告知远在海南儋州的兄长东坡,这是苏家第九名男孙。东坡遂作五言长诗《借前韵贺子由生第四孙斗老》。其中有:

君归定何日,我计久已熟。

长留五车书,要使九子读。

(吾与子由共九孙男矣)

箪瓢有内乐,轩冕无流瞩。

人言适似我,穷达已可卜。

早谋二顷田,莫待八州督。

(吾前后典八州)

东坡说:你什么时候回程?我已然考虑成熟,杜甫说“男儿须读五车书”。我们要长期留有五车书,让这九个孙子苦读才是。《论语》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小筐饭,一水瓢汤,在简陋的街头,别人难以忍受这种穷困清苦,而颜回却不曾改变他好学的乐趣。卿大夫乘轩车,着冕服,官爵显赫,但不一定人们会转动目光赞赏你。有人说,你儿子苏适很像我,穷困还是发达已经可以预知。可早些去找两顷田地,耕读传家,不必费心费力去追求高官厚禄,也不必等待像我一样,前后主管八州。

苏氏家族希望子孙读书授业,科举步仕,借以振兴中落的家道。苏东坡明确要求子孙,多读史书,文章写作要形式内容相适应。他在给苏辙孙子、自己的侄孙信中说:“侄孙近来为学何如?想不免趋时。然亦须多读史,务令文字华实相副,期于适用,乃佳。”同时,读书正业,入仕报国,并不一定看重官阶;耕读传家,重视学术功业,并不期盼高官厚禄。“勿令得一第后,所学便为弃物也。”不要登第之后,学业便荒芜废弃。知识用以修身,金榜题名后更应以广博学识治国安邦。东坡十分关心记挂远在中原孙辈的读书写作,信中还要求“侄孙宜熟看前、后汉史及韩、柳文。有便,寄近文一两首来,慰海外老人意也。”

东坡自知远谪海外,会给后辈子孙带来许多影响,便更加关注他们的学养提升。在给另一名侄孙“元老”的信中说:“老人与过子相对,如两苦行僧尔,然胸中亦超然自得,不改其度……侄孙既是东坡骨肉,人所觑看,住京,凡百加关防。切祝,切祝。”我与儿子苏过在儋州,是两个苦行僧,但胸中还是超然自得,不改自己的法度规则。你是东坡后裔,人们会窥视偷看,住在京都,更要严格要求自己,百倍防范,谨慎小心。

苏过抄书:“便是穷儿暴富”

“三苏”盛誉,千秋传颂。其实“三世四苏”,亦应重视。一世苏洵,二世苏轼、苏辙,三世即苏过。轼辙子辈,即苏过一辈,成年的有兄弟六人:苏轼之子苏迈、苏迨、苏过,苏辙之子苏迟、苏适、苏远。六人中能与前辈并称“四苏”者,惟独苏过。他长期陪伴父亲苏轼,特别是惠州、儋州期间,把妻儿留在惠州,独自随父亲渡海南迁,在“非人所居”的海南儋州,时刻照顾父亲饮食起居,“凡生理昼夜寒暑所须者,一身百为,不知其难”。同时,在父亲严格教导下,读书作文,从未间断。

东坡居儋,“独与幼子过处,著书以为乐”。因此,苏过诗文书画成就,高于其他兄弟,实至名归,以“小坡”之称成为苏家第三世的代表。

元符二年(1099),是东坡居儋第三年,三月,东坡写信给秀才程儒。信中说:“儿子到此,抄得《唐书》一部,又借得《前汉》欲抄。若了此二书,便是穷儿暴富也。呵呵。”《汉书》,东坡少时,抄过全文,共80万字。而今贬居儋州,苏过已经抄完《唐书》,准备再抄写《前汉书》。

后晋时编纂、署名刘昫的《唐书》,后人称为“旧唐书”,共200万字,编完后流布甚少。从宋仁宗庆历年间起,宋祁和欧阳修新编唐书,嘉祐五年(1060)完成,此时图书刻印技术比较成熟,新编唐书得以“布书于天下”。至东坡居儋,已30余年,在海南所见,当是宋编唐书。此书共225卷,169万字,是《汉书》的两倍,苏过已经抄写完成。这是多么艰苦的学习方式啊!东坡认为:儿子如果再抄完《前汉书》,“便是穷儿暴富也”。苏东坡把研读史书、抄写名著的意义和价值,看得如此重要,对苏过的要求如此严厉,这也是苏过得以在众兄弟中脱颖而出的直接原因。

(作者系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副会长,海南省苏学研究会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