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德明谈社会办医发展痛点

来源:中国网

时间:2020-08-06

作者:蓝敏涛、周思杨

编辑:殷静怡

非公立医疗机构(下称“社会办医”)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底,全国共有医院3.4万个,其中非公立医院2.2万个,占比64.7%,虽然占比增幅同比不断上升,但社会办医给人的印象依然不足。日前,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郝德明接受了中国网专访,向社会阐述社会办医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五千人抗疫,创造四个零

谈到国内医疗行业,自然避不开今年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新春伊始,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蔓延,一场没有硝烟的“战疫”悄然打响。从除夕的前一天开始,多地公立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便不断跨越千里来到武汉,同时,社会办医也行动起来,吹响了向一线进军的号角。

“疫情面前,没有‘公私’之分。”郝德明说,“很多社会办医医务人员,自带干粮、自驾车辆,自发来到重灾区支援。他们没有统一分配的物资、也没有一路的鲜花相迎,初期物资紧缺时,许多医务人员都到了用垃圾袋自制防护服的地步,但是他们没有退缩,在公立医院的医生们在接受群众的感谢和欢送时,社会办医的医务人员们很多都已经自行悄悄离开了。”

据郝德明介绍,共有五千余名社会办医医务人员参与了此次“战疫”,并创造了“四个零”(患者零死亡、零复阳,医疗零差错、医务人员零感染)的优异成绩。

“这次疫情对于社会办医也是一场大考,促进我们从较为单一的‘专科为主’向更加健全的‘公共卫生’方面转型升级。”郝德明说。

打破刻板印象,信用评价赋能

由于存在政策落实不到位,以及部分社会办医缺乏服务思维的问题,社会办医在大众心中存在着一定的刻板印象。郝德明表示,针对社会办医信用不够及服务能力不强的问题,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已经建立评测标准,并希望融合第三方信用评级体系,来纠正社会办医的不足与缺陷,并逐渐树立标杆形象。目前国内有2.2万家非公医院,希望能树立出2000家的优质非公医院,向老百姓推荐服务。

“其实,社会办医更加注重‘四新’(新技术、理论、理念、方法),只是由于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和部分从业人员的意识不足,让社会办医变味儿了。”据郝德明表示,协会依托互联网打造的以专科为主的“医疗协作体”云平台已经上线,社会办医将不断为自己“赋能”,完善服务能力,转变群众的刻板印象。

医疗不是生意,是事业

“作为特殊行业,医疗行业和其他行业是有区别的。没有强烈社会责任心的人,在社会办医中是无法存活的。”郝德明表示,由于社会办医与公办医院本质上的差别,社会办医医务人员更多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责任。“有一小部分人,光想着怎么挣钱,最后导致过度医疗、过度检查的出现。这是不对的,这不是一门生意,是一生的事业。”

郝德明指出,当前非公医疗机构急需行业协会组织进行规范、引导和监督。目前解决社会办医所存在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要进一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推进党和政府社会办医政策的落地,按党的要求办医立院。并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出台符合放管服改革要求的新政策。

郝德明表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也将持续关注社会办医的社会地位、政策福利等问题,目前也已组织了百余场学术会议交流,增强社会办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高手在民间,民间要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抱团取暖才更好。把社会办医办好,办放心,我们还任重而道远。”郝德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