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态传承海南文化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0-03-04

作者:郑翔鹏

编辑:吉志燕

马来西亚森美兰琼州会馆已有百余年历史。龙登坤摄

在练书法的海南籍孩子。龙登坤摄

乡亲们在海南会馆前,以马来西亚华人传统“捞生”庆祝农历新年。 龙登坤 摄

在马来西亚森美兰州有一座古色古香的海南传统祠庙建筑,它屹立在该州首府芙蓉市的皇家山上,俯瞰着这个古老又繁华的南洋山城。这是森美兰海南会馆的旧馆宇,由早年漂洋过海的老侨民按照海南祠庙的样式,建筑了这处维系乡情与照顾同乡的会所,把对家乡的怀念永远留在这个美丽的半岛上,该会所最初命名为琼州会馆,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至今,已走过了118个春秋。上世纪70年代,由于会务需求,乡亲们在原琼州会馆后又筹建了三楼层的新馆宇,原本的祠庙建筑继续供奉着海南携来的神明香火,新旧馆宇并存形成了现今森美兰海南会馆的格局。

时光的齿轮滚滚前进,当年新落成的馆厦也布满了岁月的痕迹,百年的庙堂也历经维修。不变的是会馆依旧是当地琼籍华裔的精神家园,传统建筑仍然保存着原乡风貌。来自海南的乡音、习俗和文化,经过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从会馆打造到各种文教与民俗活动,都贯穿一份厚重的乡情,这是海外琼籍社团对海南文化长期守护的缩影。

开班教乡音 留住祖宗之言

“侬,我,汝,伊……”一阵阵的海南话读书声从森美兰海南会馆传出,二十多位学员跟着老师一字一顿地念着海南话的人称代词。元宵节刚过不久,森美兰海南会馆的海南语会话班就马不停蹄地开课了。

负责教学的李宽荣老师系原马来亚大学教育系讲师,退休后又在芙蓉中华独立中学担任校长,他表示,由于马来西亚华人社群中海南人占少数,海南话处于弱势语言。近年,马来西亚海南会馆联合会有感于海南方言包括在祖籍地海南在内都有衰微的势头,而乡音承载了浓浓的乡情,在林秋雅总会长的呼吁下,发起了“留住乡音”的系列活动。森美兰海南会馆除了响应海南乡音歌唱比赛和才艺比赛等全马性的活动外,于2018年8月重新办起海南语会话班,现在已连续第二次开班!

“教学着重训练特殊发音与使用拼音工具!”李宽荣总结了之前的海南话教学经验,他认为,课程主要是让学员掌握海南话的发音技巧、语调和常用句式,在课堂上鼓励学员举一反三组织对话。他表示,虽然拥有多年教学经验,但教授海南话仍然在探索中,由于没有合适的教材,他只好结合实际教学需求,自己编写简易教材。不仅如此,他还给每一位学员一本标注海南话拼音的词汇集,这是他通过翻阅海南话字典,选择出常用的词汇并分门别类编排出来的,以便学员平时自行查阅词汇集,在生活中多讲多积累。

王俊寰是本期海南语会话班的成员之一,今年24岁的他刚大学毕业,由于双亲不太会讲海南话,又没有与祖父母住在一起,身为海南人的他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太多机会接触到海南话。得知会馆开班海南话班后,他第一时间报名并表现出积极的学习状态,弥补不识乡音的遗憾。“报名学习的都是不谙海南话的海南乡亲。”会馆康乐组主任王金兰介绍,不少乡亲希望透过该课程拾起本籍贯的语言,在课下也向会馆里会海南话的乡亲请教。日久他乡作故乡,早已落地生根的琼籍华裔还是不舍放弃祖宗言,顽强地“弹奏”来自原乡的音符。

年节有俗例 延续籍贯传统

海南会馆的旧馆宇维持着原乡带来的神祇信仰,主要是庇佑先民渡海南下的海神,例如天后圣母、水尾圣娘和108兄弟公,在这些神祇的神诞,会馆理事和乡亲们都郑重地组织祭典,用海南话行献祭仪式,延续古老的祭祀文化。“水尾圣娘神诞也是会馆举办一年一度馆庆的日子!”会馆副总务符允通介绍。可见,传统的信仰习俗与乡团会务的密切联系。

该会馆主席陈川正观察到每个农历初一和十五的上午是乡亲们到会馆祈福最密集的时间,为了给乡亲们搭建更好的联谊平台,他在每个农历月份的这两日中午推出“婆祖平安斋”,向前来的乡亲和香客免费提供斋菜斋饭。“婆祖是海南人对女神亲切的叫法,平安斋的斋菜糕点由乡亲自愿准备来会馆与大家分享!”陈川正表示,提供斋饭的活动延长了乡亲们在会馆逗留的时间,既增进乡谊,也邀请各籍贯乃至不同种族的各界人士走进海南会馆,让更多人了解海南人的历史文化。

今年元宵节,森美兰海南会馆除了举办挥春(春联书法)比赛,也组织了一场海南传统的祈福仪式,即海南道教进表科仪。“海南道教科仪音乐”和“海南斋戏”是海南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难得的是海外依然有传承的火种。上元期间祭祀祈福是古老的传统习俗,据说西汉时期汉武帝就定于正月十五祭祀“太一”。“咏彻琼章夜向阑,天移星斗下人间”是南宋词人张孝祥对当时元宵节祈福场面的描述,在华人农历新年传统中,“上元设醮”具有悠久的历史。明代成书的《琼台志》是海南所存最完整和最早的一部志书,该志《风俗·节序》中载:“(元旦)六日后,各坊或用道士设醮……村落各作上元道场…祝圣寿、祈年丰斋。”可见,上元期间设醮祈福的活动至晚在明代已在海南成为俗例,此风俗亦延续至今,海南把进表、禳星、送船和开印等道教仪式合称为“春斋”,皆属于祈愿来年顺遂的年俗活动。

马来亚大学中文系讲师严家建是当地唯一通晓海南科仪的道士,在会馆的力邀下主持海南进表祈福科仪。为了马来西亚海南科仪的传承,他带着非海南籍贯且不会海南话的徒弟们练唱。“恭喜发财!身体硬朗!”在大家互道海南话的新年祝福声中,一场庄严又具有“海南味”的祈福仪式告于圆满。

礼堂变餐馆 推广海南文化

在会馆上世纪70年代落成的礼堂内,“传承海南文化从我们开始”几个书法字被会馆郑重地张贴在显眼的墙壁上。各类南洋的海南美食在档口一字排开,有海南鸡饭、海南鸡扒、海南咖啡、海南面包、海南炒面等等,有些是从海南带来的饮食文化,有些则是海南人在南洋的创意料理。“我们招揽各类海南美食的摊主到会馆经营,开办海南人传统的咖啡店,弘扬海南美食文化也促进同乡就业!”该会馆主席陈川正表示,咖啡店曾是马来西亚海南人的传统行业,因此不少以“海南”为名的食物成为马来西亚的餐饮金字招牌。为了传承海南人的餐饮文化,会馆组织副主席刘扬梗教授海南菜肴的课程。现在直接利用平时闲置的礼堂改造成海南美食中心。果不其然,开业没多久就吸引到了各地的食客慕名而来。“咖啡乌一盅!”不绝于耳的海南话传菜声,如同时光机把人带到了先辈们辛苦创业的场景,也让乡亲找到了一处相聚与重温乡情的空间。这一创新的理念,活化了会馆的历史建筑空间,让寂静的百年乡团焕发生机。

除了让访客从舌尖上体验海南饮食文化,会馆也没有让墙壁和空地闲下来。在礼堂入口,巨大的咖啡杯雕塑吸引游人拍照,在这个象征海南人传统行业的雕塑上别出心裁地印着“居安思危”四字,在提醒着乡亲们,祖先的基业与文化传承不易!在庭院外墙,几幅鲜艳的壁画吸引游人合影留念,其中有曾经风靡全马的森州琼剧团剧照和海南的“天涯海角”风光图。“海南山鹧鸪是海南岛的特有物种,也是中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陈川正向笔者介绍这幅“天涯海角”的沙滩上还绘着海南特有的几种鸟类,向乡亲与游人展示祖籍地海南的自然风光!

走进森美兰海南会馆,一面墙、一个转角都在讲述海南故事:通过壁画把曾经鼎盛的森州琼剧团记忆长留会馆;百年馆宇文物陈设不改,梁架彩绘风貌依旧;礼堂打造的咖啡店收罗海南人传承和创造的“名吃”,成为见证海南人在南洋落地生根的美食文化活化石。经过这番打造,森美兰海南会馆俨然是一处海南文化的活态展示馆。

无论身在何方,族群记忆与籍贯文化都标记着曾经的来处,也激励后人面向未来努力拼搏。打开近年来该会馆的活动简报,从办海南语会话班到举办海南音乐汇演;从教授海南菜肴到开设海南美食中心;从传承信仰习俗到重现海南进表科仪……每一处细节都体现着这处百年乡团对海南文化精心的呵护与弘扬,无不体现了作为海外乡团对传承籍贯文化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