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主题文物展将展出的部分书画文物。本报记者 张茂 摄
古书画界有一句行话,“纸寿千年绢八百”。这是说纸能保存千年,绢丝能保存八百年。在将于2月1日正式面向公众开放的“千古风流不老东坡——苏轼主题文物展”中,有多件已近千年的法书类文物,包括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真迹等。
在一定程度上说,这些距今已有千年的文物,每展出一次都有磨损风险。在展出过程中,如何做好千年文物的保护工作?如何做到观赏保护两不误?海南日报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4道防线守护
让文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保存
1月27日,记者来到苏轼主题文物展提前探馆。在有的展柜里,角落放着一个并不起眼的小盒子,这是温湿度传感器,也有的完全隐藏在展柜下方。
“这是预防性保护用到的传感器,它可以监控展柜里的温度湿度,以便让文物在最适宜的环境中保存。”省博物馆藏品保管部研究馆员王静说。
2月1日,这些“国宝级”的真迹文物展出,势必会引来一波接一波的观展高峰,人流可能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产生影响。为此,省博物馆特地升级了4道保护防线,做到预防性保护,实时调控文物所处的环境。
省博物馆文物保护与修复部主任、研究馆员包春磊介绍,这4道保护防线一是展厅整体的大环境,为迎接苏轼主题文物展,省博物馆将展厅空调全部更新,能更精准地调控展厅内的温度;二是在展厅内增设了8台除湿机,24小时启动,连日的阴雨天也不会影响展厅里的湿度;三是为文物量身定做的展柜,会根据不同文物的保护要求实施环境监测,随时进行数据调节,每个展柜都是一个小小的生态系统,针对不同材质的文物,精确调控微环境的相对温湿度;四是在展厅的门口外侧上方加装了风幕机,形成一面“无形门帘”,风幕机的高速气流可以有效地阻挡室外灰尘、水汽,使整个展厅形成一个密闭的环境,为文物营造一个更“舒服”的环境。
为什么文物的保护要严格控制温湿度?据了解,纸质书画作品如果在湿度较高的环境里易发霉变质;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中,书画文物的材质、颜料劣化反应速度加快。而在温湿度较低的适宜环境中,反应速度则减慢,利于长久保存。
在一次次的转移、展出过程中,如果环境温湿度波动变化大,书画文物的“寿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文物预防性保护要从调控环境入手。”包春磊说,文物保护工作类似于人追求身体健康,要在夏天时避暑、冬天时避寒,文物同样需要比较舒适稳定的环境,才能长期保存。
珍贵文物展一次、“睡”三年
展出期间定期做“SPA”
此次苏轼主题文物展汇集了故宫博物院21件文物,其中法书类文物12件、绘画类文物3件、碑帖类文物2件、器物类文物4件。
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馆员王喆介绍,在故宫博物院对文物冠有两种号,一种叫“故”字号,就是一直以来就藏于故宫的文物;一种叫“新”字号,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个人捐赠、收购、调拨等方式进入故宫的文物。这次展出的“宋四家”真迹都是“故”字号文物,都是一级文物,在经过展览之后都要有三年的“休眠期”。
单霁翔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时曾就此解释说,故宫有自己的制度,对于珍贵古画,展一次,“睡”三年。“很多宋画到现在已经差不多接近千年了。而每次展览,保护工作做得再好,每次展开也都是会有摩擦的。为了不被疲劳地使用,必须在每次展出之后让它们充分地休息,制度看起来很死板,但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省旅文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苏启雅说,此次苏轼主题文物展筹备时间长,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等文物从“休眠期”中“苏醒”。此次展出后,若大家还想再看到“宋四家”真迹,只能再等至少三年。
这些珍贵的文物,流传不易、展出不易、保护不易,要像呵护婴儿般给予照料。在展出过程中,省博物馆还会提前给文物所在环境做“SPA”,就是给文物所在展厅进行熏蒸杀虫预防。
包春磊说,由于这次展出的许多是木质、纸质等文物,容易出现虫害,对展厅进行熏蒸就是为了消除病虫害。
给文物做熏蒸需要特定的机器,放入特定的杀虫剂后,经内置扇叶吹动,可持续使杀虫剂挥发,充满整个展厅空间,起到熏蒸消毒的作用。在实施熏蒸净化前,工作人员会针对不同虫害,筛选配备不同的杀虫剂,进而提高熏蒸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同时,包春磊也提醒计划前往观展的市民游客,在观展过程中,不要对文物尤其是书画类文物使用闪光灯;在接近展柜观看文物时,最好不要用手触摸玻璃展柜,以免影响展柜内的温度和玻璃的清晰度。另外,在观展时不要把食物饮料带到展厅,避免招引蚊虫。
今 日 要 闻
MORE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