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非遗富矿 点亮非遗经济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4-01-04

作者:魏燕

编辑:方乔禾

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下发通知,公布了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21项)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8项),其中有不少海南人民熟悉且喜闻乐见的项目,如老爸茶等,引发人们对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又一次关注和探寻。

非遗是什么?随着一批批代表性项目的发布,非遗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越来越具体,也越来越贴近群众生活。就拿此次公布的目录来说,入选的非遗项目不仅涉及人们的衣食住行,如海南粉烹制技艺、崖州酸粉制作技艺、儋州米烂制作技艺等;还有海南特色生活习俗,如随处可见的“老爸茶”习俗等;有些非遗项目还推动形成特色产业,如五指山大叶红茶制作技艺、万宁东山羊养殖与烹制技艺、定安粽子烹制技艺……可见,非遗不只出现在展厅上和目录里,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海南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海南人民创造了数量众多、形态各异、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海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32项,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0多项。这些非遗项目承载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也是一座座值得深挖的富矿。近年来,海南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先后发布了6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目录,并通过举办各种展览展会活动、成立专业合作社、推出文创产品等多种方式,推动非遗项目进舞台、进社区、进校园、进直播间,形成产业链,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当前,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自贸港建设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进一步做好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还需要多在创新上下功夫,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绽放时代光彩。非遗源于生活,并随着时代变迁与生活情景变化不断丰富与发展,如果只是“吃老本”,很难适应大众审美变化。这就需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融入现代科技,开发多样化的产品,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队伍中来,并运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让传统非遗“活”起来,“潮”起来,跟得上时代需求和市场需要,在岁月洗礼中历久弥新。

非遗不仅有文化属性,还有经济属性。在有效保护前提下,不妨进一步探索非遗与市场结合之路,形成产业化发展,从而激发手工艺人的传承热情,增强消费者对非遗的认知。比如,可通过发掘“非遗”文化IP,开展“非遗+科技”“非遗+乡村振兴”“非遗+旅游”“非遗+文创”等探索实践,深挖非遗产业和市场富矿,点亮非遗经济,让非遗保护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文化传承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非遗更是如此。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海南非遗项目一定能从目录中走出来,“火”出圈,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社会,葆有长久的生命力和活力,为海南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