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在即将过去的2023年,每个海南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对于乐东黎族自治县尖峰镇凤田村村民陈亚才而言,幸福是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发家致富;对于海南中学白沙学校学生叶紫梅来说,幸福就是在家门口上了好学校;而在曾患神经母细胞瘤的女孩小凡看来,幸福是在海南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用上了国内未上市的新药,从而战胜了病魔……
不同境遇下,每个个体所能感知的幸福千差万别。但以时间为“经”,以一个个民生故事为“纬”,就会发现这幅“幸福织锦”有着许多共同的落点:“收入高了”“就业稳了”“病治好了”“住上新房了”“好学校就在身边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省委八届三次全会强调:“始终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直白质朴的表述,镌刻着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一年来,海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儋州滨海新区医院。 (资料图)
民富业兴 幸福生活“触手及”
12月27日清晨6时许,天空泛起鱼肚白,一阵阵清脆的鸡鸣声打破三亚市育才生态区雅亮村的宁静,村里的养鸡场渐渐热闹了起来。
没有粪污遍地、臭味弥漫,雅亮村养鸡场的自动化车间里,2万多只蛋鸡住着恒温定湿的“楼房”,每天能下近3万颗优质鸡蛋。养鸡场还建起了环保处理系统,用“秸秆+鸡粪”的方式发酵生产绿色有机肥。一枚枚小小的鸡蛋“链”起了年产值约600万元的富民产业。
“每个月有3500元的固定工资,还有提成,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45岁村民王丽方是养鸡场的受益人之一。以前,她靠种植瓜菜为生,收入不固定。2019年雅亮村建起养鸡场后,她获得了一份稳定的工作,“腰包鼓了,腰杆也直了。”
检验乡村振兴成效,关键在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年来,海南坚持生态优先,用足资源禀赋,做好“土特产”文章,因地制宜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逐渐走出一条具有海南特色的高质量乡村振兴之路。
雅亮村的故事不稀奇,全省各地都在上演:临高县东英镇靠滨海民宿聚集了人气,五指山市水满乡端起了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金饭碗”,万宁市礼纪镇的体育旅游赛事发展得愈加火热……村里故事说不完,幸福写在百姓的笑脸上。
从一枚鸡蛋到一株茶树,从渔获归港到丰收遍野,经久不息的发展活力涌动在泥土里、山林上、波涛中,乡村振兴的脉搏在南海之滨强劲跳动。
一个个民生数据向上,一项项民生实事串联,在各个领域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增加居民收入。前三季度,海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4%,增幅比去年同期扩大6.7个百分点,比今年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速快1.1个百分点,排名全国第三。
提升保障水平。2021年以来,我省已连续三年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城乡低保标准分别从2021年底的每人每月530元和425元,提高到目前的690元和640元,增幅分别为30%和51%。
护航“居有所安”。海南始终坚持“房住不炒”和“全域限购”主基调,以壮士断腕之决心摆脱房地产依赖,同时开工建设安居型商品住房,改造各类棚户区和城镇老旧小区。
共创平安海南。海南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新路径,让人民群众感到安全就在身边。
真心为民办实事。公办中小学教室空调安装、公办普通中学教室照明改造、未成年人法律援助等多个为民办实事事项提前或超额完成……
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海南将增收、就业、社会保障、保供稳价、医疗教育、住房保障等民生事项不断融入高质量发展的顶层设计,以实际行动让百姓的幸福触手可及。
聚力凝心 幸福生活“再加码”
连日来,昌江黎族自治县乌烈镇峨沟村村民符光坤忙着在菠萝蜜基地里劳作,精心地除草、施肥,期待来年的丰收。
符光坤是村里的“劳务带头人”,由于种植技术好,每年基地农忙时,总会有基地老板请她去干活。她管过西瓜、种过芒果、摘过辣椒,勤劳肯干,技术娴熟,深得老板赏识。
更重要的是,符光坤不光一个人干,还带着十几个妇女一块干。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打造一个品牌——“乌烈女工”的劳务品牌渐渐声名远扬。
乌烈镇政府积极牵线搭桥,每当企业有用工需求时,就帮忙联系县就业局“点对点”输送劳动力,将“乌烈女工”从驿站直接送达用工地点,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从“零星式”向“组织化”转变。
勤劳手巧的“乌烈女工”、专业细心的“儋州月嫂”、技艺娴熟的“文昌鸡师傅”、技术高超的“白沙建筑工”……近年来,海南各市县涌现出一批劳务品牌,培育出一批批符合海南自贸港产业特点、文化特色的劳务人才,促进了高质量充分就业。
劳务品牌的打造,一头关联就业市场,一头关乎民生福祉,其吸纳的就业人数就是最好的佐证。目前,全省各市县在建劳务品牌40个,涵盖家政、建筑、餐饮、农业、传统文化等行业。据不完全统计,海南劳务品牌共带动就业43.31万人次,其中脱贫人口5992人;培训人才8.38万人次,取得证书6.21万人次;年产值302.44亿元,累计劳务收入或经营收入21.75亿元,供需两端实现了“双赢”。
既要“口袋”富裕,更要“脑袋”富足。今年以来,海南按照“131”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框架,推动开展100项具体活动,努力开创海南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的新局面。
凝聚精神力量,硬件有载体——海口湾演艺中心、海口云洞图书馆、三亚天涯书局等一批公共文化新空间进一步发挥作用;全省3343个村级(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村和社区全覆盖……
拂润文明之风,软件有支撑——以“海南省东西南北中广场文艺会演”“春风村雨”文化惠民活动、“红色文艺轻骑兵”进基层活动等品牌群众文化活动为抓手,我省各地积极开展高质量的群众文化活动;每逢节假日,各个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各村各镇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民俗展示……
文化精神生活之于民生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乐东黎族自治县佛罗镇丹村第一书记高芳帅这样感慨:“文化活动多了,聚众打牌的就少了,文化带来的新风尚、新变化,让村民的日子更幸福了。”
分好“蛋糕” 幸福生活“稳稳的”
几年前,白沙少年曾岳祥有一个朴素的愿望:“希望能考到海口的高中。”今年6月,他参加中考,被家门口的海南中学白沙学校录取,愿望虽然“落空”却更高兴了。他说:“我想去海口读书,是因为想拥有优质教育资源,现在我在家门口就能读海中,这不是更好吗?”
白沙中学曾是一所“薄弱校”,而海南中学则是全省闻名的“重点校”。2022年9月,海南中学白沙学校揭牌,白沙中学以委托方式交给海南中学展开教学管理,后者选派优秀教师与白沙中学的教师团队深度融合,并最终形成一体化办学。
许多像曾岳祥这样原本想外出读书的孩子选择了留在家乡,还有45名学生从海口、三亚等地回流白沙。今年高考中,该校多名学生被重庆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双一流”高校录取,实现多个名校录取零的突破。学生和家长都说:“海南中学托管之后,学生面貌焕然一新,学校办学成绩初显,这所学校不一样了!”
海南中学白沙学校的故事不是孤例,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海南陵水分校、北京师范大学万宁附属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受益于“一市(县)两校一园”工程的实施、集团化办学政策的落地,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源源不断地为海南教育振兴注入活力。
教育连着下一代,医疗托着上一代。“一小一老”这两头,连接着千万海南群众的幸福生活——
全民健康水平提上去!推进健康海南行动暨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行动,使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80岁;组建了8个城市医疗集团和23个县域医共体,让百姓乐享“健康红利”。
优质医疗资源向下沉!将16个县和县级市划分为东、中、西三个片区,分别由三家三甲综合医院对口帮扶所负责片区的县级综合医院,补齐医院管理和服务能力短板。
健康服务往外扩!推进“2+3”疾病“防、筛、治、管”工作,截至今年11月,全省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和19岁以上人群乙肝筛查人数分别达到372万人、332万人、401万人,年度任务完成率均超过117.0%。
经济社会的发展,有大江大河的奔腾,也有一枝一叶的生长。一项项振奋人心的“民生成绩单”,回应的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守住的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忘的初心和使命。
今 日 要 闻
MORE关 注 我 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