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得名 或与海南有关

来源:海南日报

时间:2023-07-25

作者:

编辑:敬博童

属于无患子科的果树荔枝、龙眼等起源于华南,文献记载不但晚于黄河流域起源的桃、李等果树,而且也晚于长江流域的柑橘。直到“秦皇汉武”不断开发岭南,荔枝才逐渐为中原人所知,而直接记载海南荔枝的文献则更晚。

胡盛红认为,海南荔枝栽培较早,但荔枝见于文献却要晚得多,原因是海南远离中原,文化相对落后。据记载,南越王赵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岭南(包括海南岛)已有荔枝,其栽培历史,如果从那时算起,也在2000年以上。

荔枝最早的名称叫“离支”,见于公元前2世纪汉代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一世纪后期成书的《异物志》和三世纪后期成书的《广志》中,开始有“荔枝”的叫法,当时也叫“支”或“枝”。

荔枝因何而得名?根据宋代著名学者苏颂《扶南记》的解释:“此木结实时,枝弱而蒂牢,不可摘取,必由刀斧劙取其枝,故以为名。劙与荔同。”

海口羊山地区的万年火山沃土,千百年来滋养了荔枝等南国佳果。清风 摄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又引用了白居易《荔枝图序》“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的说法。

清初广东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则考证:“荔字从廾从荔,不从劦,荔音离,割也,劦音协,同力也,荔字固当从荔,本草谓荔枝木坚,子熟时须刀割乃下。今琼州人当荔枝熟,率以刀连枝斫取,使明岁嫩枝复生,其实益美,故汉时皆以为离支,言离其树之支,子离其枝,枝复离其支也。”这段文字说明古时海南百姓的采荔枝方法,可能是荔枝名称的来由,也可以推想琼州是最古老的荔枝原产地之一。

屈大均还写过一首长诗《荔枝酒》,其中有“家家酒用晶丸浸,一一津教玉液滋;味得烧春逾公式馜,陈经越岁胜酴醾”等句。原来,在岭南地区,民间自古就有用荔枝浸泡酒的习俗,一般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为主。

受此启发,目前有酿酒师建议石山镇的果农,将野生荔枝果酿制成“荔枝酒”,因为甜度不高的荔枝配以优质的基酒,更能酿造出风味独特的荔枝果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