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特色产业“摘贫帽” 绿水青山助小康

来源:人民网

时间:2020-07-08

作者:王庆芳 席秀琴 毛雷 枉源

编辑:符钰超

“五一假期接待游客6241人次,平均入住率88.6%!”海南省三亚市吉阳区民宿协会秘书长、博后村民宿老板谭中仙的话语中带着一丝骄傲。要知道,这可是在受疫情影响旅游业严重受挫的背景下取得的成绩,谭中仙的骄傲是有理由的。这背后,是博后村利用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民宿产业结出的硕果。

谭中仙所在的三亚博后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地方。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近年来,依靠绿水青山优势发展起来的特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在琼州大地涌现,帮助万千海南百姓脱贫奔小康。2016年以来,5399个特色产业脱贫项目在海南落地,覆盖贫困人口122.75万人次。2019年实施农业产业扶贫项目1811个,带动辐射贫困人口417737人次。在“插根筷子都能活”的海南,老百姓“捧着金饭碗讨饭吃”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

因利乘便

家门口的旅游饭,“真香”!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在博后村“海纳捷”民宿门前的遮阳伞下,谭中仙一边喝着椰子汁,一边和记者讲述村子里的民宿故事。

“海纳捷”在海南话里,是“有空到家坐坐”的意思。在成为“海纳捷”老板之前,谭中仙是一位小有成就的“广漂”:每年数十万的收入让他的日子过得还算不错。但谭中仙也有着自己的烦恼。

“那时候家里养猪,家里不但老人生病了得给我打电话要钱,猪生病了也得找我要钱。”这样的“后顾之忧”让谭中仙无法安心在外奔波,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让他看到了乡亲们还不富裕。“怎么让大家富起来呢?”,成为压在他心上的一块大石头。

刺激他的是逢年过节回到家里时看到的情景。博后村毗邻天下第一湾——亚龙湾,春节期间那里车水马龙,车流经常堵在村口,但万千游客却没有一个人进村。用谭中仙的话说,“村民守着亚龙湾过苦日子”。

多方考察后,谭中仙决定开办民宿,把游客迎进村,请回家。2016年,他带着“广漂”攒下的一些家底,回到村里把老房子装修一番。作为博后村第一批民宿,“海纳捷”开张了。谭中仙的手机里现在还存着老房子改造前的照片,破旧的房屋和道路,与现在景区般的村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谭中仙家老房子改造前后对比照。谭中仙供图

实践证明,率先“吃螃蟹”的谭中仙作出了正确的选择:年利润突破80万元,还提供了17个就业岗位,员工月工资在3600元以上,心动的村民纷纷找谭中仙取经。2017年,博后村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更为民宿产业集聚成势添了一把火,村民通过自建自营、引入社会资本合作等形式开起民宿。如今,博后村共有40家民宿,提供1000多个床位。与其他民宿不同,博后村的民宿与周边星级酒店进行差异化竞争,这里更注重时尚感、亲和力、本土化,多家民宿更已经成为“网红民宿”。

三亚吉阳区民宿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该村民宿消费人群中,18岁至40岁的游客占60%以上。年轻群体倾向于错峰出行,在旅行中热衷深度文化体验。得益于此,博后村民宿“淡季不淡、旺季火爆”。

三亚博后村新貌。孟凡盛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2012年到2019年博后村村民的收入情况对比或许更能说明问题。

2012年,依靠和玫瑰谷的租金收入,以及种植、养殖、外出务工,博后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200元。此后稳步增长至2016年的9700元。但2017年主要收入来源中,养殖变成了民宿产业,人均可支配收入一下子就飙升到了16110元,到了2019年,这个数字更是达到了24520元。

“以前我家嫂子把两块钱当两万元花,现在可不一样了。你看,她现在就准备去跳广场舞了。”谭中仙指着要去跳广场舞的嫂子笑着告诉记者,她一年光卖椰子的收入就达到三万元,“现在游客多了,在村里开个小店,一年十万没啥问题。”

日子越来越好,谭中仙的“野心”依然不小。“以前我们说‘住在博后村,玩在亚龙湾’,现在我们想在村里多一些旅游业态,把游客留住,也就是把消费留住,让大家更富。”谭中仙说,他的目标是把博后村打造成为海南最美的民宿集群。

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的并非只有博后村。据了解,2016年以来,海南旅游扶贫共累计带动15542户57941人脱贫。

因势利导

“遮阳伞”“金银板”照亮山区群众脱贫路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具体怎么个吃法也是有讲究的。在海南中部生态核心区的五指山,就因势利导找到了自己的“吃法”。

在海南省五指山市通什镇应示村,村委会门口的篮球场一直是村民傍晚时分纳凉、休闲、锻炼的地方,但现在,这里即便烈日当头也可以来纳凉了,因为篮球场上方7米处,搭建了一处特殊的顶棚。

五指山市通什镇应示村光伏发电项目。孟凡盛摄

与普通的顶棚不一样,这是一座由中海油集团援建的光伏发电站,它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遮阳伞”和“金银板”,因为这些能抵抗12级台风的光伏发电板,不仅能遮阴挡雨,更可以源源不断地“生金”。

应示村驻村第一书记符亚娜告诉记者,可别小看这个“高空电站”,它的作用可不小:多余的电量卖给国家电网,每年能给村里带来15.6万元的收入,而且持续收益可达20年以上。这个高空电站也让村集体经济的腰包鼓了起来。“现在村里可以给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五保户每年分红3000元。这要放以前,我们想帮他们也没有钱啊。”

光伏发电站,为啥一定要建在篮球场上方?这并非一时的脑洞大开,而是五指山市的帮扶单位中海油深入调研的结果。

“五指山有着良好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但同样有着‘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形地貌,严重制约了山区贫困村发展,集体经济‘空壳化’现象严重。”中海油挂职干部、五指山市副市长罗新增说,在这种情况下,该市市委市政府充分利用当地日照时间充足的优势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打赢脱贫攻坚三年的行动指导意见》有关村级光伏电站的文件精神,在五指山打造“空中电站”。

在“不占一亩农田,不占一分林地”的思路引导下,五指山利用村民活动中心、村公共篮球场立体空间等场所建设光伏发电站,实现了“建在贫困村、年等效时间利用光照时间一千小时以上、全部具备电网接入、不负债建设、所有收益用于扶贫”的五大标准。

如今,在五指山像应示村这样的光伏电站一共有63个,且已全部并网发电。

截至2019年11月底,海南累计纳入国家光伏扶贫目录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共84个,装机规模10062千瓦,涉及儋州、白沙、五指山、保亭共60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帮扶贫困户2228户。

因地制宜

石头地也能长出“金疙瘩”

盛夏7月,晴空作伴。行走在容光焕发的海口施茶村,极具火山特色的旅游道路、别具一格的火山民宿、琳琅满目的火山农产品超市……这所有的一切都彰显着这个村子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产业特色。村道两旁的三角梅争相怒放,火山玫瑰娇艳地点缀其中;火山石斛园内绿树掩映,一株株长在火山石头上的金钗石斛也绽放出美丽花朵,宛若一只只彩蝶翩跹起舞……

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的施茶村,坐落在琼北最高的火山脚下,过去因自然条件差,村里没有产业,村民收入很低。

1995年,仅28岁的洪义乾担任起施茶村的党支部书记。从那一年开始,洪义乾带领村民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艰苦奋斗,期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却始终怀揣着致富梦,始终在寻找致富的路子。

经过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洪义乾斑白了鬓角,从一名年轻的“小支书”,成长为年过五旬的“老支书”,但他始终没有打消心中带领村民致富的梦想。到2015年,经多次考察,洪义乾结合施茶村“土少石头多,黄山堆乱石”的环境特点,决定在村里发展石斛种植产业。

起初,因多次引进项目失败,村民对这个陌生的产业并不看好。洪义乾便带头把自己的土地全部投入进去,又号召党员干部和家人积极加入,村民们的信心增长后也纷纷加入石斛种植合作社。一年之后,合作社带动上百名村民就业。当年,施茶村全村宣告脱贫,全村人均收入超过1万元。

海口市秀英区施茶村党支部书记洪义乾(右)在石斛基地。受访者供图

此外,当地还将群众收入渠道由“种养殖业+外出务工”扩展为“外出务工+家门口务工+特色农产品种植+旅游服务+土地或民房入股分红+农业电商”等。施茶村人均收入从2018年的18830元增加到2019年的24000元,增长27.5%。

近年来,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在火山岩上发展互联网种植的“明星村”。

近日,施茶村又引入了一个全新的特色产业——无核荔枝。目前,施茶村已和海南陆侨集团初步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开发种植万亩陆侨无核荔枝,将澄迈县桥头镇陆侨花果山庄的成功案例,根据石山镇施茶村的特质,因地制宜,升级复制,推动热带高效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助力。

“除了火山石斛,我们一直在不断寻找适合施茶村种植的特色产业。”洪义乾表示,近年来,陆侨无核荔枝已发展成为海南特色农产品的代表之一,不仅卖得价格高,而且供不应求。施茶村属于羊山地区(指海口市西南部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熔岩地区),土壤富硒,是中国荔枝原生地之一,保留有众多野生荔枝母本群。“村民们都认为,把我们的荔枝种植传统、荔枝文化,和陆侨无核荔枝的技术和品牌相结合,一定能把荔枝特色产业做大做强。”

海口市秀英区施茶村火山石斛。受访者供图

据洪义乾透露,陆侨集团已经培育了1千多亩的种苗用于此次合作种植。目前,双方的合作方案仍在进一步细化和制定中,有望今年9月种上第一批种苗,在施茶村开启一条新的产业发展之路。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让海南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注脚,也带来了亮眼的脱贫“成绩单”:2019年,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0.79%下降到0.01%,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

2020年2月29日,海南宣布5个国定贫困市县全部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