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自贸试验田 完成197项改革任务 大武汉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来源:​湖北日报

时间:2019-12-30

作者:蔡朝阳 李源

编辑:符钰超

武汉自贸片区发展论坛。(武汉自贸片区管委会供图)

武汉自贸片区东湖综合保税区冷库内,操作员装卸来自澳大利亚的羊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溪摄)

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大门。(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李溪摄)

武汉自贸片区专家咨询会。(武汉自贸片区管委会供图)

2017年4月1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挂牌。按照计划,3年内要完成207项改革事项。

两年半过去了,改革任务进入收尾阶段,改革事项已完成197项,其中,行政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等4项制度性成果获中央认可,在全国推广。

湖北自贸试验区三个片区中,武汉片区龙头地位不断夯实,新设立企业总数、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对湖北自贸试验区的贡献率均超过80%。

武汉,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制度创新让贸易更便利

“如今,下楼办理税务、社保业务已成常态,为公司节省大量行政资源。”武汉恩倍思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4月入驻光谷未来科技城,公司行政事务负责人王耀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过去办理税务、社保等业务,要到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耗时约2小时;现在办理业务只需要下楼,最快10分钟就能完成。

2017年5月,武汉自贸片区人才企业服务中心投入使用,被誉为“迷你政务服务中心”,这是武汉自贸片区“就近办”改革创新的产物。

“就近办”,是“马上办、网上办、一次办”的升级版。光谷未来科技城有300余家企业、3万名工作人员。开设“迷你政务服务中心”,旨在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解决企业和人才的后顾之忧。

当前,“迷你政务服务中心”开设10个服务窗口,可办理企业入驻、税务、社保、电信等36项业务。未来,还将探索增加更多服务功能,让企业有更多“获得感”。

特色跨境电商产业,是武汉自贸片区产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武汉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加快建设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推动跨境电商进出口总额增长80%以上。

1月3日,武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正式启动,武汉自贸片区东湖综保区保税备货“1210模式”上线运行。当月,东湖综保区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总量27.6万票,超过去年全年。其中,一般出口25.9万票,超过去年全年10倍。

综合试验区内最大保税仓储企业、武汉金宇综合保税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曹强介绍,“1210模式”允许跨境电商企业提前储备进口商品,储存于保税区公共服务仓。消费者变“从海外电商平台下单”为“从国内跨境电商企业平台下单”。成交后,商品从公共服务仓发出,企业无需重复报关,消费者最快上午下单、下午收货,效率大幅提升。目前,平台每月接收订单近10万笔。

此外,该公司建设的跨境电商孵化器也将在明年初对外开放,助力跨境电商产业链从后端向前端延伸。

放宽门槛让投资更自由

3月23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武汉专场现场签约一批项目。

台湾最大的软件服务公司之一、世界500强纬创资通旗下的纬创软件,计划在光谷设立大陆总部。这是台资企业首次将大陆总部设在武汉。

武汉自贸片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纬创软件在武汉片区设立大陆总部的重要推动力,是今年初发布的“新外资十条”。

2月27日,武汉东湖高新区、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联合出台光谷“新外资十条”。主要围绕外资企业落户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场地补贴、贷款贴息、人才奖励、总部落户、自贸区内服务业发展、研发、国际化生活配套、中介机构等10个方面,进行政策支持。其中明确,外资企业在光谷固定资产投资最高可奖励3500万元,外资落户最高奖励2000万元,光谷国际化步伐进一步提速。

大幅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提升投资自由化水平,武汉自贸片区改革创新步伐持续加快。

今年以来,该片区全面落实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最新版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加快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扩大开放。在演出经纪、旅行社、增值电信等行业进行的探索成效明显,先后服务多家涉及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的企业,如斗鱼申请变更经营范围,新增“演出经纪代理”,遂意语联申请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等。

此外,根据“非禁即入”原则,推动全国首家外商独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落户光谷。同时落实《国家外汇管理局湖北省分局关于在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展外汇创新业务的通知》及《关于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本外币账户管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高企业投融资便利性。

致力首创让改革更深入

今年7月,中山大学自贸区综合研究院发布“2018—2019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指数”以及“2018—2019年度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制度创新十佳案例”。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武汉自贸片区制度创新总体排名位居第一,首创的“专利权质押融资新模式”上榜制度创新十佳案例。

武汉自贸片区高效率、高质量推进改革任务落地的源动力是什么?

中国光谷设立30年,对首创性改革的追求从未止步。武汉自贸片区挂牌后,与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实现“双自联动”,光谷的改革创新基因也传承到自贸片区。

武汉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实现多个“全国首个”:国内首推不动产抵押权变更登记改革,简化、优化工作流程;获批建设首个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高校运营试点平台;通过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推出全国首个“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板”,实现首批3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集体挂牌;设立全国首家自贸区商标受理窗口,商标审查时间节省一半以上……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认为,国家大力支持自贸区发展,全国范围内已形成良好竞争局面,武汉自贸片区发展能在全国第三批自贸试验区中居于前列,人的主动作为是关键因素,“新业态层出不穷,市场主体必然有着不同以往的个性化需求,要求相关职能部门主动作为,最大限度扮演好服务者的角色。”他认为,只有致力于改革创新,才能推动各项政策落实。

找准定位让特色更鲜明

11月25日举办的专家咨询会和11月26日举办的发展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自贸领域专家学者就武汉自贸片区的规划发展献计献策,他们频频提及两大关键词——“特色”和“创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教授过文俊表示,武汉自贸片区应该突出武汉特色。在金融领域,武汉自贸片区已经有所探索,“如何结合武汉禀赋特点,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成果,还要更进一步。”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化战略研究所主任叶欣认为,武汉在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验、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具备良好条件,因此武汉片区应继续依托科技创新、围绕产业发展做文章。建议武汉对标上海、海南等地做法,在离岸科技创新方面大胆探索。

天津财经大学自贸区研究院院长刘恩专提出,未来武汉自贸片区应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例如在监管问题上,要将监管一致性、协同性和安全性都融入改革中。

普华永道创新服务部业务总监王灏则表示,对于武汉自贸片区而言,应引进服务贸易新业态和科技服务资源,实现自贸和自创深度融合,积极“迎进来和走出去”。

光谷自贸研究院副院长李河清说,武汉的产业优势、人才优势、区位优势是有别于其他自贸片区的独特优势,在探索创新和开放的道路上,应有自己独特的做法。“沿海自贸区已经成片,内陆自贸区尚未成线。”李河清说,作为内陆自贸区的一分子,武汉片区应当在众多自贸片区中找准定位。在“串珠成线”的过程中,找到属于自己独特的节点,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把节点打造成支点,通过“差异化”竞争,成为带动内陆自贸区发展的生力军。

武汉自贸片区挂牌即将满3年。3年之后改革创新、扩大开放之路指向何方?

东湖高新区自贸改革创新局负责人说,除了相关职能部门要动脑筋,还要充分借助专家学者的智慧。通过打造属于武汉自贸片区的“智库”,在出台政策之前充分吸纳各方意见,找准适合武汉自贸片区高质量发展的切入点,才能切实推动改革持续不断深入,才能让武汉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